【中華百科全書●大學●河南大學】 河南省管轂南北,地處中原,民國十一年河南省第三屆議會,因豫省介乎平、津、滬、漢之間,各逾千里,為本省青年升學方便,及培育基層建設人才起見,倡議將原有之省立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法政專門學校、農業專門學校合併為建校基礎。
十二年,聘張鴻烈為校長,負責籌備,張校長先將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改制為中州大學,設文、理兩科。
民國十六年六月,中央政治委員會開封分會再決議,以中州大學及法、農兩專門學校合併為國立開封中山大學,並任徐謙為校長,恰徐謙以黨務牽羈,未能就職,國立之議,遲延難行,河南省政府乃決定改為省立中山大學,任命張鴻烈為校長,以中州大學舊址原貢院為校本部,分文、理、法、農四科,於當年(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學,並以是日為校慶。
嗣張校長以兼任教育廳長,改由第二集團軍教育處長凌冰兼任校長,十七年春辭職,由查良劍繼任校長。
並增設醫科,數月後再由鄧萃英接長校務。
其後連續由黃際遇、張廣輿、許心武、劉季洪、王廣慶、田培林、姚從吾相繼長校,以迄淪陷為止。
綜計河大史乘,可分三個時期:一、從創立至抗戰:自民國十二年創校至二十七年西遷為止。
初則以三校合併,雖各具特殊風尚、優良習慣,然初加合併,頗有格格不入之感。
三校師生仍多各是其事,自成一組,予以溶合,確費周章,所以第一至第四任校長,費盡心機,吃盡苦頭,才算溶合一爐,納入正規。
再者,當時國內大學稀少,外省負笈來學者甚多,所以,河南大學成為華北高等教育之骨幹。
不過河大雖屬初建,由於地方教育經費獨立,汴垣交通便利,受當時軍閥割據之影響不大,因而南北學者來豫講學者日眾,外籍學生前來就學者亦多,且豫人向無排外心理,雖是省立大學,諸校長均能廣受愛戴,順利執行校務。
以致蒸蒸日上,迄乎二十七年確屬黃金時代,鼎盛一時。
無論教授陣容、學生素質、研究設備、圖書儀器等,莫不充實,堪與任何大學比美。
二、抗戰西遷:二十七年抗戰軍興,為避敵計,奉令西遷,初徙浙川縣鎮平鎮,繼遷嵩縣潭頭鎮,五年喘息。
當三十三年中原戰事逆轉,事起倉卒,損失頗重,其後荊紫關小憩,即西遷陝西省寶鎮之石羊廟,溯自抗戰至勝利,四次流徙,艱苦備嘗,損失亦重。
三、復員重建:三十五年春勝利復員,重整開封校本部,並擴充開封城外乾河沿軍營區為第三校區,增設工學院(合併原有國立黃河流域水利工程專科學校),添購儀器、約聘名教授、推展研究、發行學報,於是學術風氣大振,校譽日隆,不意共匪侵占開封,全校師生南遷蘇州,喘息未定,即告淪陷,實可哀也。
(周樹聲)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