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青花】 青花,一般的簡稱,是未上釉以前,在白色的瓷胎上,用氧化鈷描繪出青色或藍色花紋的瓷器。
這種瓷器,自元代開始,由景德鎮較為多量地製作,到現在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在明代將近三百年間,經過不斷的改進和提高,成為我國近代瓷器工藝當中形式優美、內容豐富的一種瓷器。
清代仍然是大量生產,直到現在,還在大量燒造。
其所以能長期流行,首先是因為青花瓷是一種物質文化,也是一種富於實用價值的生活用具,製作過程比較簡易,成本較低,不是一種貴重難買的器物;
其次,是一種美術品,與水墨畫同時發展,青花白瓷,精潔美麗。
可以喚起清新明快的感覺,看來優美動人。
青花瓷流行的範圍極其廣闊。
在時間上,不僅遍及明清各朝官窯,也遍及各代民窯;
在地域上,國內即流行於通都大邑,且深入偏僻鄉村。
此外,從明代以來,對於世界文化也有重要的貢獻,通過對外貿易,青花瓷不斷輸出,流傳到世界各地,遠達南太平洋、東南亞、近東、中東、歐洲和非洲各國;
以後還有許多國家紛紛倣製,逐漸創造出他們自己的青花瓷器,成為各國人民普遍喜愛的生活用具之一。
關於青花瓷的起源,有人說是中東回教國家來中國訂貨的開始,另有人說是由蒙古成吉思汗自波斯帶回的青花瓷所引起,這兩說在目前還沒有獲得文獻的依據,尚祇能算是傳說。
但是,在中國,從傳世及出土器物證明,青花瓷確起自元代。
元代的釉下青花瓷,其青料雖然有暗藍色及蒼綠色的傾向,發色不很鮮明,微呈褐色,有的浸出褐斑,青料轉暗,並且有時散暈在釉下,色料還不太凝定,但是青花瓷的製作技術,已經趨向成熟,為明代奠定良好基礎。
明初永樂時代,開始大量製作青花瓷,胎土、釉料、青料,都比元代有更大的成就。
尤其是民窯的產品,共同的特點是形制樸實,畫風簡率。
宣德的青花瓷「開一代未有之奇」,有飛躍的進步。
由於從南洋進口的蘇泥、勃青青料,發色明艷,呈色爽快而不刺激,色性安定,散暈在瓷器胎、釉之間,青翠披離,畫出來以後淋漓盡致,儼然具有在生紙上之水墨畫的效果。
圖案的應用也複雜精細起來,來自綾錦織紋和建築裝飾圖案的纏枝花、折枝花,大量使用,構成極為綺麗的裝飾圖案。
因此宣德瓷蔚為一種奇蹟,而獨步一時。
成化青花瓷又產生了新的變化,青色一般都較為淡雅,畫風瀟洒流利,更利用淺淡青花繪畫的輪廓,在釉上創造了「彩」。
嘉靖、萬曆時期,青花瓷器的優美,就歷史來說,至此已達到了極點,因為西域回青的輸入,呈色濃郁,光彩煥發,色澤幽靜而美麗。
清代官窯的青花瓷,倣明的作品為多,倒是民窯的創作多,多有石濤、八大作風之件。
(譚旦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