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宜興壺】 宜興紫砂宜瀹茗,無銅錫之敗味,無金銀之奢靡,賞其樸雅,嘉其制作,富有雅韻。
江蘇宜興,又名義興,本常州府屬縣,秦稱之為陽羡,其後又稱荊溪,其所產砂為陶質,非磁質,以黃土為坯,黑土敷於外,可製各種砂器。
聲名遠播,昔江蘇有歐窯、鼎山窯、蜀山窯、象山窯等廠,而歐窯、象山窯,民國時已廢。
其中宜興窯最負盛名,所產軟黃土和石黃土、天青土、梨皮土可陶之成紫砂色、暗肝色、凍梨色。
又老土出團山,陶之則石砂星點,並有銀砂閃點者,乃雜以網砂之變異。
而壺色之變異,乃因砂土內含有礦物質經窯燒起化學作用,及陶人匠心配合,所能致之。
故製器者,於各穴門外取砂土篩搗後,掩於穴中,名曰養土,其後掘出陰乾,再以製器,大抵以五六器,庋於窖內,封閉不隙,始無冰裂射油之患,如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有沙土氣。
曩者,有供奉斷木為模,而今大體以石膏為模,故自明代以降,砂壺製法,不外銜捏兩法。
銜製者,先造壺身,再銜接其流;
捏製者,乃於一泥團,以竹刀削刪壺身與流,一齊造成,故銜者易造,捏製較難。
宜壺即有團坯捏製、捏坯車胎、模印車胎之分,成形後更有復加饒州之彩,光耀射人,然因火力不足,故澆釉之壺,不免有砂土氣,常越宿而餿。
今鶯歌造壺,私窯頗多,分電爐窯燒與瓦斯窯燒,大抵泥砂與水,經陶沈後,倒入成形乏石膏模,陰乾後,再分段銜接,經工整後入窯,或間以澆釉者,而澆釉之壺,胎骨多屬鬆泥砂,第鬆泥砂色枯堅潤度不足,故以釉作皮,可生潤澤,此為製壺之初步老法。
(婁子匡)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