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明清傳奇】 中國主流的傳統戲劇,如果以地域和樂曲分,則有南戲和北劇兩大系統。
北劇即北曲雜劇,元代是它的黃金時代,所以一般稱做元雜劇。
南戲即南曲戲文,出於北宋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又稱戲文。
現存南戲以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即張協狀元、小孫屠、宦門子弟錯立身)為最古,其中張協狀元可以斷定為南宋作品。
南戲的體制規律比北劇要自由得多:齣數短的十餘齣、長的數十齣,開首有家門,各種腳色均可任唱,每齣不限一定官調,起初套數的組織非常鬆散,押韻也止隨口取協。
到了元末明初,高明作琵琶記,南戲的文學和藝術地位才奠立起來;
同時更有四大南戲荊劉拜殺(即荊釵記、白兔記、幽閨記、殺狗記)馳名劇壇。
其後邵文明香囊記以詩經、杜詩語句入曲中,賓白亦是文語,又好用掌故、作對子,遂開戲劇駢儷之風。
南曲的聲腔,明初採用北曲的絃索調,其後有海鹽、弋陽、餘姚、崑山四大聲腔,嘉靖以前,士大夫專好海鹽,弋陽則行於民間;
嘉靖間崑山出了一位音樂大師魏良輔,以崑山腔為基礎,融合其他聲腔的長處,創立了所謂水磨調,文學家梁辰魚更編撰浣紗記來助陣,於是水磨調逐漸為士大夫所喜,遂廣被天下,以致傳統的戲劇皆以水磨調的崑山腔來歌唱,即所謂崑曲。
而這時的南戲本身,體制規律也逐漸謹嚴,講求宮調的配搭、聯套的法則、排場的處理,尤其北曲更由合腔而合套而整出北曲,也就是南北曲的交化甚為顯然,於是這種改良式的南戲便被叫做傳奇。
這裏要特別提示的是:「崑曲」是泛指用崑山腔歌唱的樂曲,它可以是北曲,也可以是南曲;
它可以是北劇,也可以是南戲;
它不能算做劇種。
而傳奇則是繼南戲之後的新劇種,只因它主要是用崑山腔演唱,所以往往與崑曲在名義上混淆不清。
傳奇在明萬曆間最為盛行,當時戲劇界分成兩大壁壘,即所謂臨川派與吳江派。
臨川派以湯顯祖為中堅,吳江派以沈璟為領袖。
他們的主張正好相反。
湯氏天分甚高,縱筆自如,認為「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沈氏則妙解音律。
守法甚嚴,認為「宜協律而詞不工,讀之不成句,而嘔之始,是曲中之工巧。」
王驥德曲律批評他們說:「臨川之於吳江,故自冰炭。
吳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鋒殊拙。
臨川尚趣,直是橫行,組織之工,與天孫爭巧,而屈曲聱牙,多使歌者舌。」
極為中肯。
蓋臨川的成就在文辭,而吳江的成就在格律。
同時或稍後的顧大典、葉憲祖、卜世臣、呂天成、王驥德等,皆屬吳江羽翼;
而阮大鋮、吳炳、李玉等,則歸宗臨川。
清代傳奇,開國之初有吳偉業秣陵春、李漁笠翁十種曲。
李漁閒情偶記中之「笠翁劇論」,可以說是我國有關古典戲劇最突出、最謹嚴的一部理論書。
由此也可見傳奇發展的結果,在戲劇文學藝術上已經有很高超的水準。
康熙間有南洪北孔:南洪即籍隸錢塘的洪昇,作長生殿;
北孔即籍隸曲阜的孔尚任,作桃花扇。
這兩部劇作,堪稱傳奇中的雙璧。
它們同樣講求事有所本,開傳奇徵實的風氣,尤其桃花扇演南明之興亡,幾乎可作信史讀,而其曲文之佳妙,亦是其馳名遐邇的重要原因。
長生殿文采雖不及桃花扇,而亦清綺可讀,至其關目布置、排場配搭、腳色運用、曲律韻協,亦無不考究,以達藝術的精工完美;
因之若要選一部集中國戲劇文學藝術大成的劇作,則捨長生殿莫屬。
乾隆間,花部亂彈興起。
所謂花部是對崑曲的雅部而稱;
所謂亂彈是當時集中在北京各競爾能的地方聲腔的總名。
此時雖有蔣士銓的藏園九種曲,但崑腔的傳奇,已呈衰頹之勢。
同光以後,亂彈中的皮黃成為京戲,傳奇更是欲振乏力了。
明傳奇,據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有名氏作家二百五十一人,劇作六百十八種,無名氏劇作三百三十二種,共九百五十種。
其中混入了一些南戲作家和作品。
清傳奇未見全目,仔細考察,數量當不下於明傳奇。
有關明清傳奇的要籍如下:一、汲古閣六十種曲:明毛晉輯,明崇禎間汲古閣原刻本,凡一百二十卷,收元人雜劇一種,明人南戲傳奇五十九種。
二、傳奇十種:明文林閣輯,明萬曆間金陵文林閣刻本,凡二十卷,收明人傳奇十種。
三、傳奇四十種:輯人無考。
明刻本。
此集包括:元人西遊記雜劇,萬曆刻本橘浦記、李玉評本玉簪記、墨憨齋訂本傳奇三種、粲花齋樂府一種、汲古閣原刻殘本傳奇三十三種。
四、古本戲曲叢刊: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輯印。
初集收宋元戲文、雜劇、明人傳奇共一百種,二、三集各收明清兩代傳奇一百種,為明清傳奇最完整之輯本。
五、暖紅室刻傳劇:近人劉世珩編。
清宣統間至民國十二年貴池劉氏暖紅室刻本。
此集計收元明清雜劇傳奇三十種,附錄十四種,附刊六種,別行一種,共五十一種。
覆刻所用底本,多為明清善本。
六、集成曲譜:近人王季烈、劉富樑同編。
有民國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石印本。
凡四集,共收元明清三代之崑曲演出實用本四百十六齣,為崑曲譜選集數量最稱豐富,訂律最為精確者。
(曾永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