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6 08:57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十七史商榷】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清王鳴盛撰。
內分史記六卷、漢書二十二卷、後漢書十卷、三國志四卷、晉書十卷、南史、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共十二卷、北史、魏書、齊書、周書、隋書共四卷、新舊唐書二十四卷、新舊五代史六卷、綴言二卷。
書中所包括者,實有十九史,謂之十七史者,沿用宋時彙刻十七史之名也(多舊唐書、舊五代史兩種)。
在清代著述中,與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趙翼廿二史劄記齊名。
商榷注重校勘十七史本文,補正脫,審事績之虛實,辨紀傳之異同,最詳於輿地職官、典章制度。
王氏於商榷序云:「二紀以來,恆獨處一室,覃思史事,既校始讀,亦隨讀隨校,購借善本,再三勘。又搜羅偏霸雜史,稗官野乘,山經地志,譜牒簿錄,以暨諸子百家,小說筆記,詩文別集,釋老異教,旁及鐘鼎尊、款識,山林冢墓祠廟伽藍碑碣斷闕之文,盡取以供佐證,參伍錯綜,比物連類,以互相檢照。」
此蓋非版本學家之校勘,而實極考據學家之能事。
又其言曰:「大抵史家所記,典制有得有失,讓史者不必橫生意見,馳騁議論,以明法戒也,但當考其典制之實,俾數千百年建置沿革,瞭如指掌,而或宜法,或宜戒,待人之自擇焉可矣。其事蹟則有美有惡,讀史者妳不必強立文法,擅加與奪,以為褒貶也,但當考其事蹟之實,俾年經事緯,部居州次,紀載之異同,見解之離合,一一條析無疑,而若者可褒,若者可貶,聽之天下之公論焉可矣。書生胸臆,每患迂愚,即使考之已詳,而議論褒貶,猶恐末當,況其考之未確者哉!蓋學問之道,求於虛不如求於實,議論褒貶,皆虛文耳。作史者之所記錄,讀史者之所考核,總期於能得其實焉而已矣,外此又何多求耶?」
(商榷序)王氏治史重考據,而反對議論褒貶之態度,極為明顯,故商榷一書,為清乾嘉時代歷史考據學之代表作品。
後之讀正史者,是以其書為「孤竹之老馬,置於其旁而參閱之,疏通而證明之」(同上),將「不覺如關開節解,筋轉脈搖」(同上),其獲益殆難估計。
(杜維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