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沙漠】 沙漠(Desert)一詞,源自拉丁文,意即荒涼、人跡罕至之地。
一地的年蒸發量大於其年降水量者,稱之為沙漠。
沙漠,一般是指年降水量在二百五十公厘以下的地區,年降水量小且變率大,並常以暴雨件有冰雹形式出現。
白天酷熱、夜間嚴寒、日溫差大、多捲沙風、不能孕育常流性河川等,是沙漠地區氣候共同的性格。
沙漠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約五分之一,約有二干九百萬方公里,其中以在非洲的面積最大,亞洲次之。
其分布,大致由大陸西側以緯度二十五度附近為軸心的地帶,向東傾向高緯延伸,迄於大陸東側緯度五十度附近的內陸,但不達東岸,其中又分為低緯度沙漠和中緯度沙漠兩類。
前者多位於緯度十五度至三十五度之間,適為副熱帶高壓終年籠罩之區,多下沈氣流,又背信風帶,氣候乾而熱;
後者,則位於緯度三十度至五十度之間,為西風帶下風側、深處大陸內部,冬季為反氣旋的源地,四周有高大山脈的障壁,致氣候乾而冷。
沙漠白天氣溫高,各層空氣的密度不同,光線折射各異,常發生蜃樓的幻覺,沙漠地區如區有大河流經,由於灌溉系統的建立,卻成為古文明的發祥地。
近年來,人們競相利用新式科技在沙漠中大量開發農礦資源,頗有成就。
但其邊緣帶的過度開發,如放牧,致沙漠有擴張的傾向。
而「沙漠化」一詞,乃成為常見用語。
(陳文尚)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