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醫學●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是現代醫學中之名詞,即因腦溢血之影響,使得人之大腦皮質運動中樞失去控制傳達之正常功能,一般常言之半身不遂,是指人之半邊手腳失去控制,呈一種軟痿形態,四肢不能升舉移動控制。
另一種呈痲痺狀,手腳攣縮,手臂不能曲伸直彎,手指緊握,腳呈彎狀,足踝、膝、肘關節不活動,足、手掌心向外翻或裏翻之現象,統稱之為半身不遂。
古代中國醫學典籍「內經素問」,裏面曾提到風論一篇,中風為一重要部門,故可知中醫學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懂得這一套理論,半身不遂是風症中之一種,故吾人可知風為百病之長。
風邪中人,令人突然倒地,人事不省,四肢癱瘓,痰涎繁壅,如無法排出體外則氣絕死亡,謂之大厥,是為暴死。
若氣返生活者,身體四肢偏枯,半身不遂之症後遺,所以吾人可知中風與半身不遂之症互為因果,重者死亡,輕者或生或半身不遂,俗稱之「植物人」也。
今欲明瞭半身不遂之病因,首要知曉中風之理論學說。
一般西醫視為腦血管破裂出血,而中醫學以邪風中人,因風來去快也,一經中風,重者昏迷而後死亡,輕者斜肩口眼歪斜,語言模糊為其後遺症,不幸者癱瘓床第終身不起為半身不遂之症。
古醫學典籍中如內經素問:「氣之與血,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金匱:「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急不得轉側。」
又「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及喎僻不識人,舌難言,口吐涎。」
此皆為古代中國醫書對中風、半身不遂症狀之記載詳盡。
中風因發病輕重不同,可按內經記載分為四種類別:一、風中絡脈,則人之肌膚不知痛癢,外無六經所見,內無便溺之阻隔。
二、風中經脈,則人重不舉,四肢偏廢不能使用,外有六經見證,是為半身不遂之症。
三、風中六俯,如胃即不識人,因胃脈通心,痰蒙心竅令人昏迷不省人事,體內便溺阻隔不能控制。
四、風中五臟,如心即難語言,因心脈通舌,所以不能言語,口吐涎沫,有性命危險。
由上可知中風之症狀各有異同,而半身不遂為其後遺症,一般中風半身不遂之發生和人之年歲,和季節氣候有密切之關係,年歲愈大者,嚴冬寒冷時期較多發病,吾人應多加注意預防因中風引起之半身不遂之症。
平日保持精神樂觀,情緒平靜,不過度疲勞、興奮,充分休息睡眠,飲食節制脂肪、鹽、酒,宜以蔬菜、淡味之食為主。
(吳強)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