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科學●抗氧化劑】 一般油脂或含多量油脂食品的變壞,主要是由於氧化作用(Oxidation)。
此種由於氧化的變化所引起食品之變壞,可能會引起食品香味、味道、顏色,甚至在某些場合亦會有黏滯性等性質的改變。
只要在油脂或食品中有極小部分發生此種氧化作用,則其大部分皆會有變味的現象。
油脂的分解可分為四類:一、酸敗-由於油脂中雙鍵部位的自氧化作用(Autoxidation)而引致令人不快的變味。
二、水解-由油脂之甘油骨架,將一或多個脂肪酸分解掉,由此會生成肥皂味。
三、轉變-豆油常伴有油漆味或生草味,其機構仍有爭論。
四、聚合-不飽和脂肪酸之交錯結合(Crosslinkage)所引起者,一般發生於將油脂長時期高溫加熱。
抗氧化劑(Antioxidant)即是可抑制酸敗之物質,亦即使油脂不發生自氧化作用,而避免油脂之變味。
抗氧化劑對聚合作用亦多少有抑制作用,但對水解及轉變則無抑制作用。
最常用的抗氧化劑有BHA(ButylatedHydroxyAnisole)、BHT(ButylatedHydroxyToluene),以及檸檬酸(CitricAcid)、沒食子酸丙酯(PropylGallate)、抗壞血酸(AscorbicAcid)、抗壞血酸鈉(SodiumAscorbate)等。
(潘子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8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