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俄文●東德軍事與外交】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於西元一九四九年在蘇聯占領區成立。
東德「國家人民軍」約有十七萬兵員,分屬陸軍、空軍、防空軍、海軍及邊防部隊。
國防部下設總司令部、各軍種司令部、軍區。
另有軍事會議及總政治部,後者為軍中最高政治機關;
前者決定國防問題,對人民代表大會及部長會議負責。
東德男子年滿十八歲服役,服役期間十八個月。
東德對外政策尾隨蘇聯之後,亦步亦趨。
事實上,東德政府成立之初在國際社會上未具國家形象,祇有在蘇聯大力庇護下方能延續不絕。
東德與蘇聯在對外政策基本方針上無明顯差異,在個別問題上難免會有歧見,例如在六十年代底與七十年代初,雙方在處理德國問題上意見並不一致。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東德與西德簽訂關係原則條約,蘇聯與東德對該問題的歧見也隨之冰消。
一九六七年四月東德共黨第七次代表大會正式放棄統一德國的想法,並主張東西德在平等、公認的國際法準則及和平共存原則的基礎上調整彼此關係。
一九七二年底,東西德關係正常化之後。
東德對外關係發展頗速,至一九八一年初,已與一百三十一個國家有外交關係。
東德共黨在一九八一年代表大會上所揭示的對外政策的要點:一、在條約基礎上與蘇聯及其他共產國家發展「兄弟」關係;
二、追求和平,維護政治緩和,尋求軍事緩和;
三、與亞、非、拉丁美洲國家團結一致,支持民族與社會解放運動;
四、與西方國家維持並發展和平共存關係,加強接觸與合作,擴大貿易。
(畢英賢)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