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俄文●波蘭農工業】 戰前,波爾農村人口眾多,農民土地的分畫,導致農地的破碎,而農民占波蘭人口的大多數,所以在西元一九一八年剛獨立的波蘭。
就碰到了可怕的問題。
波共掌權後,立刻實行土地改革,在一九四四年七月間,將五十公頃以上的土地予以沒收,分配給小農,同時承認私有權。
一九四八年,因波共實行農業集體化,遭農民反抗,波共被迫於一九五一年制訂法律,禁止非法收購民糧。
在這種情況下,集體化始被農民接受,但波共強調以「自願」為原則。
到一九七四年,合作社的數目已達八千個,但波共推行的集體化並未促進波蘭農業的發展,農村糧食仍無法養活全國人民。
一九五六年,農民終於爆發了大規模暴動,當時波共領導人戈穆卡只好解散農業合作社,在新的辦法中,以溫和方法組成新的較合農民利益的小型合作社。
合作方式之一,通常是由三個小農家庭,按自己之需要進行合作,人人各取其利。
因為波蘭至今只用鼓勵而不用強迫手段實現農業集體化,因此農地仍有百分之八十五在農民手中,而國營農場及農業生產合作社最多祇占百分之十五。
加之波共的農業投資、信貸,以國營農場及農業生產合作社為對象,私有農民耕作方法陳舊,主要依靠牲畜,同時國家所定農產品價格太低。
以致農民的自由經營,並未收到較好的成績。
戰前,波蘭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
戰後在戰爭的廢墟上建立所謂社會主義國家,在頭十年對於工業的發展,仍微不足道。
自一九五六年開始,採取蘇俄模式,實行五年制的國民經濟計畫,始以工業為優先,尤其加速重工業的發展。
到目前為止,在東歐蘇俄集團的圈內,波蘭已是比較工業化的國家之一。
現在波蘭已擁有多種工業部門如:造船業、汽車製造業、紡織業、機器業、冶金業、輕工業、木材加工業、採煤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食品工業、電子技術工業、無線電製造工業等。
波蘭在工業方面能有如此成就,並非完全以蘇俄僵化的模式為範本,一九六五年曾實行工業改革,將政府各部主要行政權下放到各企業聯合,生產配合顧客的需要,重視利潤動機,各產業自設販賣網、批發業、直營商店、配件倉庫等等,自行負責運營,改善工人待遇。
儘管波蘭的工業有其長足進步的一面,也有其醜陋的一面,譬如:一九五六年波茲南的工人暴動,一九七○年波蘭北部三大工業城市的反饑餓大罷工,一九七六年抗議物價上漲罷工,一九八○年起自格丹斯克蔓延到全國的空前工潮。
在在暴露波蘭工業正常穩定的發展有其極大的缺點。
(呂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