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五德終始】 五德終始是戰國中期鄒衍所倡的學說(根據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衍為西元前三四五~二七五年間人),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中附有鄒衍傳,云:「騶衍重於齊;
適梁,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
適趙,平原君側行襒席;
如燕,昭王擁慧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官,身親往師之。」
足見當時鄒衍名重諸侯之間。
然而遺憾的是鄒衍的著作隨其身沒而亡,後世竟不傳,今所知者乃根據於諸書中不完全的記載,如史記鄒行傳中說他:「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
並簡約介紹其五德轉移及瀛海九州之說。
又封禪書中也說:「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
及「騶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
集解兩引如淳曰:「今其書,有五德終始,五德各以所勝為行。」
又曰:「今其書,有主運。
五行相次轉用事,隨方面為服。」
從史記鄒衍傳中看,鄒衍的學說似在五行思想下,作縱的時間與橫的空間兩方面發揮,空間方面是他的瀛海九州之說,而時間方面便是五德終始說。
五德終始是採取五行相勝-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的循環律,以解釋歷史演變中的朝代更替,將五行相勝視作一種形上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歷史演變,所以就性質上說,五德終始也可以說是歷史哲學,只是思想基礎不穩固。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根據王夢鷗鄒衍遺說考的研究,是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為土德(此五帝即史記五帝本紀所採用者,均為黃帝血統);
木勝土,故禹夏為木德;
金勝木,故商湯為金德;
火勝金,故武、成以下之周為火德。
王夢鷗認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不採用五行相生,而採用五行相勝,主要原因是上述五德中尚缺水德,周為火德,而當時周之天命已至改易之時,人盡可見、故鄒衍迎合當時秦、齊、楚、燕諸國諸侯皆欲稱帝之心,倡此說,而代周者必為水德,因為水勝火。
這一見解甚為可取,因為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在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
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
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於五德之數。」
由此看來,鄒衍的著作雖不傳,但他的學說,卻已為後世所接受。
又漢劉向、劉歆父子後來有以五行相生為五德終始之設計,以伏羲氏木德起,唯不能與先秦有關文獻之記載相合。
(高懷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