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德文●青年風格】 青年風格(Jugendstil),為西元一八九五至一九一○年間,流行於歐洲的建築藝術格式,因慕尼黑「青年雜誌」而得名。
其基本意義在於反對普魯士建國時期的學院派精神,打破因襲傳統的格式。
最初提倡者為德國人葉克曼(O.Eckmann),他模倣草木、花卉、藤蔓之形狀,憑主觀印象,抽象地描繪自然飄逸的細長線條,成為平面圖形,流行於德國建築、美術、手工藝,及室內裝璜方面,尤其書冊裝飾圖案更能表現此種藝術風格,和英國新拉斐爾派(Praeraffaeliten)之流行方式很相近。
十九世紀末,日本繪畫藝術已隨著漆器、版畫等手工藝品流傳至歐洲,就花草飾紋之形狀與主題看,青年風格確實受到日本花繪畫圖案及中國花草畫的影響,其色調亦頗相似。
然青年風格特別強調飄逸柔軟之長線條,象徵著透過草木與自然界的連繫,追求生命的真諦,近似「釋迦拈花」之意,這點與青年運動(Jugendbewegung)想擺脫文明傳統,嚮往自然追求新生命之用意相同。
青年風格雖只盛行一、二十年,但已左右當時建築、雕塑界的創作方向,名建築藝術家如:維德(H.VandeVelde)、霍夫曼(J.Hoffmann)、黎門斯米得(R.Riemerschmid)、保羅(B.Paul)此種藝術亦影響當時之文學,產生德國文學的青年風格,與新浪漫派文學同樣主張透過文藝的象徵和昇華作用,表達理想化的人生,此類作家如里爾克(Rilke)、霍夫曼斯塔爾(Hofmannsthal)、喬治(George)、都森德(Dauthendey)等。
(鄭芳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