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外肛動物】 外肛動物(Ectoprocta),又稱為苔蘚動物(Bryozoa),體形微小,多營群體生活,著生於岩石或植物枝葉上,常被認為是海藻。
林奈時期已認定其為動物,唯與水螅、珊瑚等並列。
西元一八三○年,湯普森(Thompson)解剖發現消化道而將之分離,名曰繁蟲(Polyzoa)。
次年,恩伯格(Ehrenberg)命名為苔蘚動物。
一八四一年,米奈.愛德華(Miline-Edward)創擬軟體動物門(Molluscoidea)包容之。
而至一八七○年,尼茲(Nitsche)將之分成內肛及外肛動物二類。
最後,一八八八年,漢契克(Hatschek)將內肛動物排除,而成為一獨立的動物門。
目前已知者約一萬五千種,多為化石,現生者多屬海產,約四千種,淡水產者僅約五十種。
營群體生活之外肛動物群體稱為群蟲(Zoarium),其中之個體稱為個蟲(Zooid)。
個蟲多為圓筒狀,外被幾丁質或膠質硬殼稱為蟲房(Zooecium),行保護作用。
柔軟部分大部分為內臟,上有一環狀或馬蹄狀總擔(Lophophore),纖細易曲而有纖毛列生,由蟲房開口處伸出,用以捕食。
口開於總擔中央,口上常覆有一唇,消化道U字型,胃大而有收縮肌稱為胃緒(Funiculus)。
肛門開於總擔之外。
無排泄及循環系統,背部神經結環於咽頭,向體後延伸。
雌雄同體,生殖腺由腹膜分生,可行無性芽體生殖。
下分:被唇綱(Phylactolaemata)、狹唇綱(Stenolaemata)即裸唇綱(Gymnolaemata)。
(謝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