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7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宋代地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4 06:17: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宋代地圖

 

宋行中央集權制,對割據各國之圖籍,多方搜索,又命州縣按時造送地圖,並由地區圖繪成全國圖。

 

初定每五年造圖兩次,淳化四年(西元九九三)改為五年一次,咸平四年(一○○一)又改為十年一造。

 

太宗、真宗、仁宗時均編製全國圖。

 

熙寧四年(一○七一)令趙彥若監製「天下州府軍監縣鎮地圖」,六年上「十八路圖」一及「圖副」二十卷,以其差舛,於九年(一○七六)復命沈括編「天下州縣圖」。

 

括嘗躬親從事地圖測繪工作,奉使遼返國途中,實察山川形勢及敵境風習,撰「使契丹圖鈔」,後又刻木圖,為早期地圖模型。

 

「天下州縣圖」,一名「守令圖」,以所繪疆域,僅限於當時北宋政治權力所及的範圍,亦包括置有守、令等官的地方。

 

圖於元祐二年(一○八七)繪就,許成圖二十幅:大圖一,高一丈二尺,寬一丈,小圖一,諸路圖十八。

 

大圖當是總圖,小圖抑係四京圖,諸路圖當是一路一幅。

 

此套圖以二寸折百里,比例尺較晉裴秀「方丈圖」加大一倍,成為一:九○○、○○○,並將方位改為二十四至,其精密度勝過前人三倍。

 

二十四至用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為指標。

 

元代航海羅盤針所用之二十四至,採自括之重要創造。

 

宋開國後,契丹、西夏對邊疆之威脅至大,真宗欲知邊防郡縣山川形勢,於滋福殿張掛邊境圖,時與臣僚商議邊務。

 

歷朝繪製之邊境圖就地區言,可分為一、外國或淪陷區,如「契丹地圖」、「出燕地圖」、「使契丹圖抄」、「河西隴右圖」、「西州圖」等。

 

二、國界圖或對境圖:如「大遼國對境圖」、「大金國按境圖」、「西界對境圖」,及「五路都對境圖」等。

 

嘉祐二年(一○五七)曾用「河東地界圖」作為爭回失地之依據。

 

三、邊地圖或接近邊境之國內地圖,如祥符中曹韋、張宗貴「涇原環慶兩路州軍山川城寨圖」,嘉祐四年王慶民上「麟府二州圖」,元豐五年(一○八二)劉昌祚上「鄜延邊圖」等。

 

據宋人文獻記載,全國圖、外域圖,及邊防圖之外,倘有山川、水利、治水、海道、交通、都會、宮殿等圖。

 

而西安、蘇州現存之四幅宋代石刻地圖,至為珍貴。

 

西安碑林中存有偽齊阜昌七年(宋紹興七年,金天會十五年,一一三七)刻石碑一,高寬皆三尺餘,兩面分刻著「華夷圖」、「禹跡圖」,俱有唐代地名,據圖名、繪法、圖上說明,可證皆因襲唐賈耽「海內華夷圖」製成。

 

原圖製作時間,「華夷圖」約作於神宗朝(一○六八~一○八五),「禹跡圖」似繪於神宗、哲宗間。

 

圖上有建隆、乾德、寶元等年號,並稱契丹「大遼國」,則二圖由宋遼人簡縮輾轉改繪,或由「賈氏國要圖」輾轉傳鈔者。

 

「華夷圖」不畫方格,圖名在上邊中央,四邊註明東、西、南、北方向。

 

畫有河川、湖泊、山嶺、長城、興州府名稱,長城圖式多為後作圖者採用。

 

山脈用人字形,海岸輪廓較失真,有海南島而無臺灣,江河源流亦欠準確。

 

圖四周附註文字,記載邊境國名,與內附經過。

 

「禹跡圖」畫有方格,比例稍大,每方折地百里,橫方七十,豎方七十三,計五千一百一十方。

 

海岸線與水系輪廓較接近真實。

 

黃河在開封東北折向北流,至天津附近注入渤海,與「華夷圖」黃河下游之逕向東北流,顯著不同,由此推知該圖原稿當成於慶曆八年(一○四八)之後,以是年六月,河決澶州(河北濮陽)商胡埽,改向北流。

 

圖名下註「每方折地百里」,則此圖抑由賈耽「海內華夷圖」簡縮而成。

 

賈圖以一寸折百里,內地據「禹貢」,外夷據「漢書」,此圖採其內地部分,故名「禹跡圖」。

 

「華夷圖」係偽齊阜昌七年十月刻石,「禹跡圖」係同年四月上石,俱為現存中國最古之地圖。

 

蘇州文廟之石刻「地理圖」,高六尺餘,寬三尺餘,為南宋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刻,黃裳製。

 

裳於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任嘉王府導師,進獻此圖,後由王致遠至四川攜歸蘇州刻石以傳。

 

就地名變遷觀察,該圖於神宗時據唐舊圖及契丹圖增補,裳復參照北宋末地名修訂,增加黃河、汴河兩岸金國地名。

 

此圖不畫方格,山脈形象化,山嶺上有森林符號,海岸線江河輪廓均較正確。

 

州名、山名加長方形框,水名圍橢形圈,甚為醒目。

 

「平江圖」在蘇州府學,南宋紹定二年(一二二九)夏刻石,流傳至今。

 

平江今蘇州,城初建於吳王闔閭,唐武德重建,五代梁龍德二年(九二二)改為磚城,南宋開禧間(一二○五~一二○七)大圮,嘉定中(一二○八~一二二四)大修。

 

上石在大修後未久。

 

圖朝北而略偏西,東北角與西北側稍向外突出。

 

城牆形象化,城外繞護城河,為我國現存最佳之古代城市地圖。

 

日本京都東福寺塔頭栗棘庵保存之「輿地圖」又稱「栗棘庵輿地圖」。

 

原圖分繪為二,每幅高六尺餘,寬二尺餘。

 

就地名觀察,似為南宋末作品,亦有誤作朱思本之「輿地圖」,或疑為王象之繪製者。

 

此圖海洋、湖泊之記號別緻,後出地圖頗受其影響。

 

圖中除華北外,各地多繪有山嶺,華北平原地名甚多,長江口註明「大江口」,附近海岸繪製甚精,日本渺小,山東半島似鼻頭,長江、黃河中下游均甚正確,上游則顯現離奇。

 

(程光裕)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5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21:26 , Processed in 0.0781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