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英文●邱吉爾】 邱吉爾(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西元一八七四~一九六五年)英政治家、軍事家、散文作家、史論家。
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五年間,領導英國由戰爭失敗邊緣邁向勝利。
出身貴族,父魯道夫‧邱吉爾(SirRandolphChurchill)為卓越之保守黨領袖。
邱氏早年入軍界,遠征埃及尼羅河,並曾經歷南非波耳戰爭。
一九○○年,以保守黨員身分初入議會。
一九○六年,任殖民部助理祕書,協理南非自治法案。
一九○九年,升任內政部大臣。
一九一一年,處理工潮有力。
其後,重返海軍界,任海軍大臣,大力改革,英海軍得以有備無患,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使能迎頭痛擊德軍。
一九一五年,終因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得罪政界,辭職而去。
一九一七年,轉入自由黨勞合喬治(LloydGeorge)政府任職,鮮有表現。
一九二二年,退隱家園,著書繪畫。
以「戰爭危機」(WarCrisis)一書賺得二萬磅,購置查爾特威(Chartwell)莊園為其鄉居。
而繪畫方面,則始終在業餘性質中,未有特殊表現,然終身樂之不忘。
一九二四年,重入保守黨包德溫(Baldwin)政府任財政大臣;
至一九二九年,因反對印度自立法案(IndainBill)辭職,再度歸隱,度其著書繪畫的閒雲野鶴式生活。
為其祖先著「馬爾伯若公爵傳」(TheBiographyofMarlborough)。
一九三○年代,以深識希特勒野心,極力反對首相張伯倫(NevelleChamberlain)之綏靖政策,力主對德採強硬政策;
是當時反苟安政策之領導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張伯倫綏靖政策失敗,聘邱吉爾為海軍大臣,共謀抗德對策。
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張伯倫辭職,邱吉爾代起,組戰時聯合內閣,全力對抗希特勒攻英之海獅計畫。
邱吉爾在戰時聯合內閣中,態度堅定不移,手段幾近獨裁;
然風雨患難中,英人急需峙立不拔的巨人,尊之為全民精神堡壘。
邱吉爾深識美國雄厚資源是英國勝利不可少之後盾,力倡英美同屬一語系,應當親愛團結互助;
周旋於美國國會中,與美羅斯福總統書信往還,爭取美援,培養美國參戰之輿情。
皇天不負苦心人,一九四一年,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規(Land-LeaseAct),大力支持反軸心集團作戰的國家。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事變,翌日,美對日宣戰,終於放棄中立加入大戰。
英得如此強大盟友,是以彌戰彌堅,足見邱吉爾見解之正確。
大戰中,邱吉爾積極參加各項國際會議,決定抗軸心集團之戰略,安排戰後世局;
與羅斯福、史達林號稱「三巨頭」,共掌歐洲之命運。
邱吉爾爭取英國利益不遺餘力,為確保英國戰後在中東之勢力,力主由軸心集團之腹部軟弱地段-巴爾幹半島反攻,阻擾在西歐開第二戰場之計畫。
其後,終因美國、蘇俄的反對,被迫放棄原議加入「霸王行動」(OverlordOperation),在西歐開拓第二戰場,由諾曼底(Normandy)登陸。
一九四三年邱古爾亦曾於開羅會議中晤先總統蔣公;
共商遠東軍區戰略。
一九四五年,更參加雅爾達會議,與史達林、羅斯福共訂令中國喪權辱國之雅爾達密約。
一九四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在即,英國舉行大選,保守黨失利,邱吉爾雖保住個人議會席位。
卻不得不下野,以保守黨黨魁擔任反對黨領袖。
英人對民主自由的執著,永遠超過他們對英雄的崇拜,邱翁在野期間,念念不忘國際世局,警告美國小心隔離歐洲的鐵幕,反對蘇聯社會主義的赤化。
一九四五年於瑞士,呼籲召開「歐洲會議」,共圖歐洲的統一。
其私人生活,則仍致力於著述,完成六大冊「二次世界大戰史」。
一九五○年,英大選,保守黨險勝,邱吉爾以七十六之高齡重返政壇,擔任首相。
精力過人,政績則平平。
一九五三年,英王伊利沙白二世冊封其為騎士(KnightofGarterOrder)。
一九五五年,邱吉爾退休,辭卻首相以及眾議院議員之職,隱歸田園。
一九六五年,以九十一歲高壽,因心藏病,卒於倫敦寓所。
邱翁文筆簡潔優雅,擲地鏘然有聲,為英近世散文大師,一九五三年獲諾爾文學獎。
自幼喜閱史籍,尤其崇拜英史家吉朋(EdwardGibbon);
於歷史有特殊見解,唯醉心大英帝國基業及榮耀,行文洋溢民族愛國情感,又不惜渲染史實以符己意。
(王芝芝)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