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宗教●那爛陀】 那爛陀,印度佛教遺跡。
即興盛於西元五至十二世紀之間的那爛陀大寺院之所在地。
現今巴爾甘嗡村(Bargaon)有其遺跡。
那爛陀寺,義譯為施無厭寺。
名稱之由來有二說;
一此伽藍之南菴沒羅林中有一池,池中之龍名那爛陀。
因伽藍傍於池,故取其名,若依實義,則如來於過去世修菩薩行時為大國王,曾建都於此,悲愍眾生而樂於布施,故其德號為施無厭。
建寺之由來: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此地施於佛,佛於此處說法三月,諸商人亦證聖果。
佛涅槃後不久,此國之先王鑠迦羅阿逸多(帝日王)創建此伽藍。
其後有五王相承,各有增建。
從大唐西域記卷九對於建築物之描述中可略見其規模壯大、結構堅固。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亦有敘述當時研習之狀態。
那爛陀寺是佛教教學之重要中心,即世界最古最大之佛教大學。
最初乃唯識學派之中心,護法、戒賢等著名之學僧輩出。
後成為密教之一大中心。
如將密教傳入我國之金剛智、善無畏等皆曾在此修學。
遠自我國及東南亞諸國之留學者不少(尤以七、八世紀之時)。
我國玄奘、義淨亦先後於盛期中(七世紀)至此留學,而西域記、西域求法高僧傳等書對此寺皆有詳備之記載。
此寺院十二世紀末,因蒙受伊斯蘭軍破壞而放棄。
西元一九一五年印度考古部門開始有系統之發掘工作。
從遺跡中陸續出土之石製及金屬製(青銅)之雕刻品甚多,現保存於印度那爛陀博物館。
(星雲)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