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宗教●巫教】 中國巫覡一脈,托始於黃帝之陰符經。
漢書郊祀志卷二十五,載王莽篡位二年,用方士蘇樂言,興神僊事,托言「此黃帝神僊之術也。」
中國古代的方士,就是巫覡之流,假托黃帝為始祖。
郊祀志第五上:「洪範八政,三曰祀。
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
旁及四夷。
莫不修之,下至禽、獸、豹、獺有祭。
是以聖王為之典禮,民之精爽不貳。
齊肅聰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覡;
在女曰巫。」
顏師古注:「巫覡亦通稱耳。」
國語賈公彥春官神仕疏曰:「男子陽有兩稱,名巫名覡。
女子陰不變,直名巫,無覡稱。」
中國自古相信人死後有靈魂之說,所以要「昭孝事祖」,用祀禮以通神明,這種風俗,旁及四夷,蒙古人、滿人、日本、韓國人的「薩蠻教」,西藏的「密宗」,皆為此種風氣所形成。
易經繫辭中也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這是巫覡的早期正統說法。
「及少昊之衰,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家為巫史,享祀無度,黷齊明而神費蠲,嘉生不祥,禍災荐臻,莫盡其氣。
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
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亡相侵黷。」
這又恢復了「民神異業,敬而不黷」。
這是孔子主張「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的根源。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民神異業」的智慧作法。
(李霜青)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