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0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先秦諸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 16:43: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先秦諸子

 

先秦是指秦一統天下之先的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周文解體,傳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同歸失落;

 

整個社會結構與政治秩序,全面崩潰,人的生命卒告流離失所。

 

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面對的時代問題,是反省周文,重建天下的秩序,這種反省重建的工作,一者在人我關係上作一調適重整,穩住社會的結構與政治的秩序;

 

二者在天人關係上作一開通朗現,為人的生命找到安身立命之地。

 

人我關係的調適重整,要以天人關係的開通朗現,為形上先在的基礎。

 

世界觀與價值觀重建穩立了,社會結構與政治秩序,才能重建穩立。

 

是以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通過天人關係的開通朗現,來調適重整人我的關係。

 

孔子是第一個挺身出來,反省周文,以求重建天下秩序的思想家。

 

周文解體,是因為宗法的親親之情維繫不住,連帶著封建的尊尊之制也失去約束力。

 

尊尊之制的客觀表現是禮樂,禮主別樂主和,沒了親情的內在實質,禮樂僅成乾枯的外在形式,此之謂禮壞樂崩。

 

孔子明言:「郁郁夫文哉,吾從周。」

 

不僅周文富盛,且周因於殷,殷因於夏,周文是三代以來的文化傳統。

 

問題是,如何為周文禮樂,注入新的真實生命?

 

親親之情是王室家族的,尊尊之制也是「禮不下庶人」,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體證了人人內在皆有的仁心,禮樂才有了它的普遍根源,「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之德治禮教的理想,才成為可能。

 

周公制禮作樂:孔子體現仁,使禮樂由貴族下及平民,成為全民普遍的生活規範。

 

孔子一者立人倫之大本,開人文之全局:二者上承三代,下開百世,擔負了歷史文化傳承的使命;

 

三者立人極通天道,一方面「天生德於予」,另一方面「下學而上達」,由天人合一,開人我和諧,由內聖開外王,提升人的生命價值,也安頓了人間的軌道倫常。

 

孔子是諸子百家之首,儒學也成為中國學術文化的主流。

 

墨子在孔子之後,墨是繩墨工匠者流,墨家的基本立場,是為天下平民請命的,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仁是親親而仁民而愛物的等差之愛,依墨家的反省,儒家同情周文,講親親之情,此無異是維護貴族封建的統治,人人親親,何暇仁民!

 

以是之故,墨家的思想,以反儒的姿態出現,凡周文禮樂,皆在他的反對之列,如非禮非樂節用節葬,墨子以兼相愛,取代儒家的親親之仁,以交相利,取代儒家的尊尊之義。

 

兼相愛的兼,是要求愛的普遍化,交相利的交,是要求愛的客觀化,言愛必及利,愛人之心,必有愛人之事,利人之功。

 

此與儒家不同,不從人的存心去肯定仁,而要由實際的事物來表現愛。

 

在天人關係上,墨子主天志說,天是有意志主賞罰的權威,此有復古的傾向,反映在思想的進展上,民間信仰總是傾向保守,天的權威性格,對天下平民也較有行為的說服力。

 

墨家以自學為極,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這種完全犧牲奉獻的精神,不是人人所能,且墨家集團的救世大軍,也不能見容於現實政治,故僅能化整為零,流落江湖,到了韓非已成墨俠,到了兩漢思想也不傳了。

 

老子對周文的態度,一如墨子,是站在反對的立場發言,儒家是以仁的質,去復活禮的文,成就文質交融的君子人格。

 

老子以自然的樸質,取消人為的禮文。

 

自然本身就是和諧美好的,人為造作總是干擾破壞,所以人生要回歸自然,政治要清靜無為。

 

無為就是自然,自然就不會有人為的執著滯陷。

 

所以說無為而無不為。

 

有心才有為,儒家的仁義是有心,聖智是有為,有心就有標準,有為就有要求,在標準要求的限定追尋之下,人可能被扭曲,物可能被壓縮變形,人的真實自我,就失落不見。

 

再說,挺立了仁義的標準,標示聖智的要求,就有人假仁假義,假聖假智,這一虛偽作假,不擇手段,使仁義的善,轉而為惡,使聖智的正,轉而為奇,這就是所謂「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所以老子要「絕仁棄義」與「絕聖棄智」不講聖智仁義的虛靜無為,就不會有人假聖智假仁義的人為造作了。

 

周公把人的存在,定在禮樂;

 

孔子以為禮樂的在,是由人心的仁而有;

 

老子以為聖智仁義的有,是由絕棄聖智仁義的無而開顯的,這就是所謂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孔子之後,有孟子主性善,有荀子主性惡。

 

孔子仁義禮兼重,仁是求心之所安,義是人我皆安的判斷,禮是人我真生命交會的通路。

 

孟子把義定在內在的仁,故說仁義,荀子把義定在外在的禮,故說禮義。

 

義由內在的仁而來,故主性善說,義由外在的禮而定,故主性惡說。

 

孟子以「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的心善說性善,並以不忍人之心的存養擴充,發為不忍人之政的王道仁政。

 

本心一者可知言養氣,知是義的判斷,養氣是義的擔當;

 

二者可知性知天,由盡心而知性,由知性而知天。

 

前者是內聖外王,後者是天人合一。

 

孟子把孔子的仁人之心,與墨子的豪傑之氣,融會一體,就是知言養氣的大丈夫,不為富貴所淫、貧賤所移、威武所屈,才能以浩然之氣承擔道義的大任。

 

荀子以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此說與老子適為一對反。

 

老子凡自然皆善,人為則惡,荀子天與性的自然觀點,與心是虛靜的作用,皆從老子來,卻站出來反對老子,主張自然無善,一切的善皆從人為來。

 

所謂性惡,不是性的本身是惡,而是「順是」是惡,順人性的自然情欲流下去,會有爭亂窮的惡。

 

孟子不從順是說,而從求其放心說,本心逆覺挺立則可以為善,此兩家大不同。

 

荀子的心是虛靜心,不是德性心,不能逆覺自作主宰,僅能認知的生禮義制法度,使人間社會有度量分界,就可以避開爭亂窮的惡了。

 

是荀子以為天地自然的生,要依人為禮義的成,人性的化,要起於心知的偽。

 

人為的成,來自心知的偽;

 

心知的偽,根於百王無變的道貫。

 

是以歷史文化的傳統,對於荀子說來,是形而上的常道,此與孟子人人皆可為堯舜,將天下事歸於本心的進路,迥然有別老子之後,道家有莊子。

 

儒家的荀子有得於老子的自然觀,道家的莊子也承受了一半儒家的性格。

 

通過顏回,莊子把老子的道,落在人的生命,去修養體現。

 

故不再掛空的講「道」,而落實內在於天人至人神人聖人真人的精神人格中。

 

莊子在天人關係上,以為天籟就在地籟人籟中表顯其自身,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通過真人的修養,就可以體現天道了;

 

在人我的關係上,人籟地籟皆是大塊噫氣的萬窮怒號,由此證立了萬物的平等觀,也破除了儒墨的相對是非。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莊子說無用之用才是大用,無掉了世俗的小用,才能存全生命本身的大用。

 

人離形去知,虛而待物,就可以破是非之執,解死生之惑,在人間世做無牽無掛自在自得的逍遙遊了。

 

名家有惠施、公孫龍。

 

惠施的名學,出於萬物合一的觀點,「合同異」;

 

公孫龍的名學,則基於萬物相離的觀點,是謂「離堅白」。

 

莊子天下篇有惠施的厤物十事,說萬物流變無常,任何畫分論斷,都是相對不定的,若從絕對整體而觀,萬物的大小同異皆可泯除,而可歸於物我同體的畢同大一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合同異」。

 

故有第十事「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結論,天地一體是天人關係的世界觀,泛愛萬物是人我關係的人生觀。

 

公孫龍的名實論,在表明不同之名,有不同之實,特定之名僅能指稱特定之實,也就是說一實只能一名。

 

以是之故,白馬與馬,既為二名,所指之實自當有異,故曰白馬非馬;

 

堅石與白石,名既不同,指謂之實也就不同。

 

且萬物各各相離,內容界域也各各獨立,故石之堅白可相離為二,堅白亦可與石相離為三,這就是所謂的「離堅白」。

 

惠施合同異的名學,要天下人去泛愛萬物,公孫龍離堅白的名學,落在控名責實的政治運用。

 

此後墨辯名學,以「別同異」及「盈堅白」之說,辯駁惠施與公孫龍之說。

 

法家有管子、商君的法治派,慎到的勢治派,與申不害的術治派,韓非子則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韓非子不講天人關係,直就人我關係立論。

 

人我關係又定在政治權力圈作經驗的考察。

 

故主張自利人性論,功利價值觀與變古歷史觀。

 

孔子由仁說平等,墨子由兼愛說平等,老子由自然說平等,韓非子則由法治說平等。

 

老子絕棄仁義聖智的有心人為,故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韓非子棄絕親情道義的差別偏私,所以說「君不仁,臣不忠,則可以霸王矣」。

 

韓非子以法為標準規範,以勢為強制權力,以術為運作方法,來治理萬民,統御百官。

 

由農戰而富強,由富強而成就霸王之業。

 

是先秦諸子,面對時代問題開出生命的三向:孔孟老莊是超越的決定與觀點,顯生命超越的莊嚴與自在,墨名荀韓,是由心去認知規畫物,是生命前進有為的積極取向;

 

宋榮子、告子、慎子是由物退至心,再由心退至氣,甚至由生命血氣退至沒有感覺的土塊,是生命後退無為的消極取向。

 

不管是超離周文,重建周文,還是逃開周文,反正先秦諸子,面對周文崩壞而起,超離的是孔孟老莊,重建的是墨名荀韓,逃開的是宋榮子告子慎到。

 

最後結束戰國亂局,重開秦漢一統的是韓非子的法家,此與其積極進取與客觀規畫的學術性格有關。

 

(王邦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9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16 22:3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