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 國父孫中山先生與先總統蔣公領導中國革命,實行三民主義革命建國,他們的思想與政策,都是依據東西文化歷史而確立。
國父繼承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傳統,參酌歐美國家建國之基本方針而著述三民主義,以民族、民權、民生,及倫理、民主、科學而力行實踐民有、民治、民享。
其思想及意義,實為中國儒家、法家所謂民聽、民視、民為貴,及法律制度、道德等王道學說的延伸,而重視民族、民權與民生,亦民有、民治與民享。
國父把美國總統林肯所說的ofthepeople﹐bythepeople﹐andforthepeople譯作民有、民治、民享,確實發揮了民主自由的精義,且與三民主義思想體系完全融會貫通。
而且認為人民必要能治才能夠享,不能治便不能夠享,如其不能夠享,就是民有,亦是假象。
民主之考驗端在「民治」,民有、民治、民享六字,無疑是把世界上的「全民政治」說到最完全、最簡單的方法。
國父曾說:「三民主義就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這三個主義和美國總統林肯所說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層意思完全相通,這三種主義並行,真正共和的基礎才能穩固,所以要解決民族問題,同時不能不解決民權問題,要解決民權問題,同時不能不解決民生問題。」
又說:「真正的全民政治,必先要有『民治』,然後才能說是『民有』,真是『民享』,不能實行民權主義,便不能說是『民治』,是民治焉能說是民國?」
所謂民治,是把決定公共事務的大權,切實掌握在人民手裏的政治;
它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所以國父說:「民權民治」,並明確詮釋民生主義說:「民生是以養民為目的,民生民享也,享受生活上幸福的道理,便叫做民生主義。」
「民族民有也,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二人所可獨佔,民權民治也,民生民享也。
天下既為人人所共有,則天下之利權,自當為天下人所共享。」
中華民族五千年之歷史文化,恆以民為邦本,人與人的關係及社會組織,都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個倫常關係為主體,整個國家社會,都為此五倫關係的人所有,所以民族即倫理,也就是民有。
至於民主自由即是民權,也就是民治的意義,全國的法律制度,悉循公意,人人平等,人人奉行,人人享有充分自由,政權悉由全體公民行使,此即所謂民主與民治。
除了主權在民之外,土地也是國有民有,農工商業生產經營,分配消費,社會福利,文明進步,悉為全民所共有共享,始可謂民享的最高境界。
(鄧文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