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瓦剌】 明時的瓦剌,清以後的衛拉特(額魯特、厄魯特)。
瓦剌的族屬有三派:一派主不屬於蒙古族系者,如中人丁謙、俄人布列茲須納德(Brelschnceder);
二派主蒙古與土耳其人混合種者,如魏源之聖武記、張穆之蒙古游牧記;
三派主屬蒙古人種者,如法人克拉普羅多斯(Klaropth)。
其理由是瓦剌為元太祖弟布圖哈薩之後,實瓦剌早興起元太祖以前,可能指其酋長而言,與部族無關。
瓦剌部族可能源於契弊(苾),契弊稱為喀爾莫賀(Kalmuck),而瓦剌為自稱,喀爾莫賀為他稱,故瓦剌與隋唐時之契弊關係密切。
喀爾莫賀之義為「留下之民族」,可能契弊留下之部族。
瓦剌(衛拉特)在蒙古志卷二云:頭大,面黃,鼻低,頰黑,目小,耳大,西人稱喀爾莫賀。
住於綏遠西套、寧夏賀蘭山、科布多、青海一帶。
共分四大部族,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碩特部、土爾扈特部。
該族容貌、風俗同於喀爾喀種(今蒙古),為元人牧奴。
至蒙古衰微,瓦剌漸強,遂而獨立。
元亡屬明,英宗時也先勢強,屢寇明邊。
英宗親征,兵敗土木堡(察哈爾懷來縣西),為其所俘。
也先自立,大元天聖可汗。
也先死後,其勢衰微。
清初復振,準部勢強,為乾隆討滅。
準族早徙於松花江,松花江得名於準格爾(Sungar松阿里),義為天江,因準部居天山之北。
(趙振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