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史觀】 史觀,乃是對歷史所採取的一種觀點。
此觀點,也即是一種看法。
這種看法,既來自對歷史事實的科學分析、歸納與解釋;
更來自對歷史觀念的哲學綜合、演繹與規範。
此在中國司馬遷特言之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者是也;
此在西方黑格爾之「歷史哲學」、何林吾(R.G.Collingwood)之「史意」(TheIdeaofHistory)是也。
而柳詒徵則於劉知幾、章學誠之外,有:「史原、史權、史統、史聯、史德、史識、史義、史例、史術、史化」十觀之論(國史要義)。
故凡真實之歷史,皆是哲學。
以是,無歷史不成哲學,無哲學不成歷史;
此中西所同,理一而分殊是也。
故:史、史觀、歷史科學、歷史哲學,此皆人類文化在生命時間中之不斷、不同創造,而展現生命空間於不斷、不同之社會中者。
然論史觀者,必從歷史之動力、歷史之條件、歷史之規律、歷史之目的觀之,始為得之;
否則,徒具其名而已。
尤有進者,其在中國,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言為尚書,事為春秋。
故章學誠謂:「守掌故,而以存先王之道。」
此道之存,尤在價值判斷。
故史觀無歷史之價值判斷,其能在存者幾何?
歷史之價值判斷:「真、善、美、聖、神」是其準;
而其判斷之法,不僅為靜的,尤且為動的;
判斷之對象,不僅在文字、事物、人、社會,以及其整個對象,尤在對整個或一切民族國家整個文化發展之:一、分析的了解;
二、整體的把握;
三、系統的表達。
一言以蔽之,「史觀」乃是人類在理性反省中,對人類過去生存活動所作的一個整體的觀照:人類文化的統觀。
從而明白-歷史之意義為何。
故從史觀中,見出歷史之真實意義乃為歷史事實與歷史價值的整個把握,以投向歷史理想,而直樹歷史生命本身。
是以,凡對哲學全體無一基本觀念,而論史觀者,實無有也。
故:論史觀概念者,當知其構成有三大階段:第一階段,完全了解歷史事實;
第二階段,完成歷史事實之結合與排列;
第三階段,達到歷史事實與文化價值之全般關聯。
蓋文化價值之肯定與承認,為一切「史觀」之前提,無整體之文化概念,既不能解釋歷史,更不能規範歷史;
所謂:以史為鑑,則成空論;
而人類之錯誤,實難減少,豈不痛哉!
真所謂:「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由此言之,史觀者,乃為史、歷史科學、歷史哲學、歷史社會學、歷史人類學之一種應用也;
實乃人類之文化行為,而非一、二國際政治權力鬥爭之陰謀家所得而假借以為害人類者。
(張肇祺)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