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
(肺之為臟,六葉兩耳,四垂如蓋,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臟清濁之氣,為五臟之華蓋)《靈樞》曰: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起,發也。
絡,繞也。
還,復也。
循,洽也。
膈,心下膈膜也。
屬,會也),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肺系,喉嚨也。
肩下脅上際曰腋。
肩下嫩 白肉曰 ),行少陰、心主之前(心主,心包經也。
內廉,凡有三脈,太陰居前,少陰居後,厥陰居中),下肘中(臂上 下相接處曰肘),循臂內,上骨下廉( 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上下二骨,今太陰脈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掌後陷中動脈,太淵穴也。
寸口中動脈,經渠穴也),上魚(手大指本節後曰魚),循魚際(魚際,穴名,散脈中是),出大指之端(少商穴也);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支者,如木之有枝,此以正經之外,而復有旁通之絡也。
臂掌之交曰腕,此本經別絡,從腕後上側列缺穴,直出次指之端,交商陽穴而接乎手陽明經也)。
其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此下即十五絡穴也。
不曰絡而曰別者,以本經由此穴而別走鄰經也。
手太陰之絡名列缺,在腕後一寸五分,上側分肉間。
太陰自此別走陽明者,其太陰本經之脈,由此直入掌中,散於魚際也。
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谿見者,俗謂之反關脈者是也,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曰:陽脈逆,而反大於氣口三倍者是也)。
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KT ,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掌後高骨為手銳骨,實為邪熱有餘,故手銳掌熱。
欠KT ,張口伸腰也,虛固肺氣不足,故為欠KT 。
及小便遺而且數,通俗文曰:體倦則伸,志倦則KT 也。
治此者取列缺。
謂實可瀉之,虛可補之,後諸經皆準此。
半寸,當作寸半,此太陰之絡,別走陽明,而陽明之絡曰偏歷。
亦入太陰,以其相為表裡,故互為注絡以相通也,他經皆然)。
其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為六合(此大腸與肺相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
手陽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間;
其內行者,別於肩 ,入柱骨,由缺盆下走大腸,屬於肺,其上者,循喉嚨,復出缺盆而合於陽明本經)。
其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手大指上,少商之次也。
魚後,魚際也。
寸口外側,即列缺之次),上循臂,結肘中,上 內廉,入腋下(上循臂,結於肘中尺澤之次,上 內廉,天府之分,乃橫入腋下,與手少陰之筋合。
此皆剛筋也),出缺盆,結肩前 (此自腋下,上出缺盆,行肩上三陽之前,而結於肩之前 也),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此上行者,自腋而上,並是三陽之筋,上結於缺盆;
下行者,自腋入胸,結於胸裡,散貫於胃上口賁門之分,與手厥陰之筋合;
下行抵季脅,與足少陽、厥陰之筋合也)。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氣而喘渴,煩心,胸滿, 臂內前廉痛,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寒字疑衍)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黃變,卒遺失無度。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