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燾)外台秘要方〕】
新唐志四十卷 存自序曰。昔者農皇之治天下也。
嘗百藥。立九候。以正陰陽之變。診以救性命之昏札。俾厥土宇。用能康寧。
廣矣哉,洎周之王。亦有塚卿。格於醫道。掌其政令。聚毒藥以供其事焉。
歲終稽考。而制其食。十全為上。失四下之。我國家率由茲典。動取厥中。置醫學。頒良方。亦所以極元氣之和也。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乎此乎。
故三代常道。百王不易,又所從來者遠矣。
自雷岐倉緩之作,彭扁華張之起。迨茲厥後。仁賢間出。歲且數千。方逾萬卷。專車之不受。廣廈之不容。然而載祀綿遠。簡編虧替。所詳者雖廣。所略者或深。討簡則功倍力煩。
取舍則論甘忌苦。永言筆削。未暇尸之。
余幼多疾病。長好醫術。遭逢有道。遂躡亨衢。七登南宮。再拜東掖。便繁台閣。二十余載。久知弘文館圖籍方書等。繇是睹奧升堂。皆探其秘要。以婚姻之故。貶守房陵。量移大寧郡。提攜江上。冒犯蒸暑。自南徂北。既僻且陋。染瘴癭?。十有六七。死生契闊。不可問天。賴有經方。僅得存者。神功妙用。固難稱述。遂發憤刊削。庶幾一隅。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數千百卷。皆研其總領。核其指歸。近代釋僧深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升等十數家。皆有編錄。並行於代。美則美矣。
而未盡善。何者各擅風流。遞相矛盾。或篇目重雜。或商較繁蕪。今並味精英。鈐其要妙。俾夜作晝。經之營之。
捐眾賢之砂礫。掇群才之翠羽。皆出入再三。伏念旬歲。上自炎昊。迄於盛唐。括囊遺闕。稽考隱秘。不愧盡心焉。
客有見余此方曰。嘻。博哉。學乃至於此耶。
余答之曰。吾所好者壽也。
豈進於學哉。至於遁天倍情。懸解先覺。吾常聞之矣。
投藥治疾。庶幾有瘳乎。
又謂余曰。稟生受形。咸有定方。藥石其如命何。吾甚非之。請論其目。夫喜怒不節。飢飽失常。嗜欲攻中。寒溫傷外。如此之患。豈由天乎。
夫為人臣。為人子。自家刑國。由近兼遠。何談之容易哉。
則聖人不合啟金?。賢者曷為條玉板。斯言之玷。竊為吾子羞之。
客曰。唯唯。嗚呼。齊梁之間。不明醫術者。不得為孝子。曾閔之行。宜其用心。若不能精究病源。深探方論。雖百醫守疾。眾藥聚門。適足多疑。而不能一愈之也。
主上尊賢重道。養壽祈年。故張王李等數先生繼入。皆欽風請益。貴而遵之。
故鴻寶金匱青囊綠帙。往往而有。則知日月所照者遠。聖人所感者深。至於嗇神養和。休老補病者。可得聞見也,余敢采而錄之。
則古所未有。今並繕緝。而能事畢矣。
若乃分天地至數。別陰陽至候。氣有餘。則和其經渠以安之。
志不足。則補其復溜以養之。
溶溶液液。調上調下。吾聞其語矣。
未遇其人也。
不誣方將。請俟來哲。其方凡四十卷。名曰外台秘要方。非敢傳之都邑。且欲施於後賢。如或詢謀。亦所不隱。是歲天寶十一載。歲在執除。月之哉生明者也。
新唐書王?傳曰。?孫燾。性至孝。為徐州司馬。母有疾。彌年不廢帶。視絮湯劑。數從高醫游。遂窮其術。
因以所學作書。號外台秘要。討繹精明。世寶焉。
歷給事中。鄴郡太守。治聞於時。孫兆序曰。夫外台者。刺史之任也。
秘要者。秘密樞要之謂也。
唐王燾台閣二十余年。久知弘文館。得古今方。上自神農。下及唐世。無不采摭。集成經方四十卷。皆諸方秘密樞要也。
以出守於外。故號曰外台秘要方。凡一千一百單四門。以巢氏病源。諸家論辨。各冠其篇首。一家之學。不為不詳。王氏為儒者。
醫道雖未及孫思邈。然而采取諸家之方。頗得其要者。亦崔氏孟詵之論也。
且古之如張文仲集驗短劇方。最為名家。今多亡逸。雖載諸方中。亦不能別白。王氏編次。各題名號。使後之學人。皆知所出。此其所長也。
又謂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其法云亡且久。故取灸而不取針。亦醫家之弊也。
此方撰集之時。或得缺落之書。因其闕文。義理不完者多矣。
又自唐歷五代。傳寫其本。訛舛尤甚。雖鴻都秘府。亦無善本。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承命。?其書方證之重者刪去。以從其簡。經書之異者。
注解以著其詳。魯魚亥豕。煥然明白。臣謂三代而下。文物之盛者。
必曰西漢。正以侍醫李柱國較方伎。亦未嘗命儒臣也。
臣雖濫吹儒學。但盡所聞見。以修正之。
有所闕疑。以待來哲。總四十卷。並目錄一卷。恭惟主上盛德承統。深仁流化。頒此方論。惠及區宇。贊天地之生育。正萬物之性命。使歲無疵癘。人不夭橫。熙熙然樂於聖造者也。
前將仕郎。守殿中丞。同校正醫書。臣孫兆謹上。洪邁曰。外台秘要。載制虎方。稱到山下先閉云云。虎即走。予謂人卒逢虎。魂魄驚怖。竄伏之不暇。豈能雍容步趨。仗咒語七字而脫耶。因讀北方。聊書之以發一笑。
此書。乃唐王?之孫燾所作。本傳云。燾視母疾。數從高醫游。遂窮其術。因以所學作書。討繹精明。世寶焉。
蓋不深考也。(容齋四筆)
趙希弁曰。外台秘要方四十卷。上唐王燾撰。燾之序云。嘗得古方書數千百卷。因述諸病證候。刪集方藥符禁針灸之法。
陳振孫曰。外台秘要四十卷。唐鄴郡太守王燾撰。自為序。天寶十一載也。
其書博采諸家方論。如肘後千金。
世尚多有之。
至於短劇深師崔氏許仁則張文仲之類。今無傳者。
猶間見於此書。大凡醫書之行於世。皆仁廟朝所校定也。
按會要嘉 二年。置校正醫書局於編集院。以直集賢院掌禹錫林億校理。張洞校勘。蘇頌等並為校正。後又命孫奇高保衡孫兆同校正。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為之序。下國子監板行並補注本草圖經。千金翼方。金匱要略。傷寒論。悉從摹印。天下皆知學古方書。嗚呼。聖朝仁民之意溥矣。
王?曰。王燾外台秘要所言。方證符法灼灸甚詳。然謂針能殺生人。而不能起死人。則一偏之論也。(青岩叢)
徐大椿曰。唐王燾所集外台一書。則纂集自漢以來諸方。匯萃成書。而歷代之方。於焉大備。但其人本非專家之學。故無所審擇。以為指歸。乃醫方之類書也。
然唐以前之方。賴此書以存。其功亦不可泯。但讀之者。苟胸中無成竹。則眾說紛紜。群方淆雜。反茫然失其所據。(醫學源流論)
四庫全書提要曰。外台秘要四十卷。唐王燾撰。燾?人王?孫也。唐書附見?傳。稱其性至孝。為徐州司馬。母有疾。彌年不廢帶。視絮湯劑。(案視絮二字未詳。然玉海所引亦同。是宋本已然。姑仍其舊。)數從高醫游。遂窮其術。因以所學。作外台秘要。討繹精明。世寶焉。
歷給事中。鄴郡太守。藝文志載外台秘要四十卷。又外台要略十卷。今要略久佚。惟秘要尚傳。此本為宋治平四年。孫兆等所校。明程衍道所重刻。前有天寶十一載燾自序。又有皇?二年。內降札子。及兆校上序。其卷首題林億等名。考書錄解題。引宋會要云云。則卷首題林億名。
乃統以一局之長。故有等字也。
燾居館閣二十余年。多見宏文館圖籍方書。其作是編。則成於守鄴時。其結銜。
稱持節鄴郡諸軍事。兼守刺史。故曰外台。
(案猗覺寮雜記曰。外台。見唐高元裕傳。故事三司監院官。帶御史者。號外台。)
書錄解題。作外台秘要方。自序亦同。唐書及孫兆序中。皆無方字。蓋相沿省其文耳。
書分一千一百四門。皆先論而後方。其論多以巢氏病源為主。每條下。必詳注原書在某卷。世傳引書注卷第。有李涪刊誤。及程大昌演繁露。而不知例創於燾。可以見其詳確。其方多古來專門秘授之遺。陳振孫在南宋末。已稱所引短劇深師崔氏許仁則張文仲之類。今無傳者。
猶間見於此書。今去振孫四五百年。古書益多散佚。惟賴燾此編以存。彌可寶貴矣。
其間及禁術。蓋千金翼方。已有此例。唐小說。載賈耽以千年梳治虱瘕為異聞。其方乃出於此書。第十二卷中。宋小說。載以念珠取誤吞漁鉤為奇伎。其方乃在今八卷中。又唐制。臘日賜口脂面藥。今不知為何物。
其方亦具在三十一卷中。皆足以資博物。三十七卷。三十八卷。皆乳石論。世說載何晏稱服五石散。令人神情開朗。玉台新詠。有姬人怨服散詩。蓋江左以來。用為服食之術。今無所用。又二十八卷。載貓鬼野道方。與巢氏病源同。亦南北朝時鬼病。唐以後絕不復聞。然存之亦足資考訂也。
衍道刻此書。頗有校正。惟不甚解唐以前語。與後世多異。如痢門稱療痢稍較。衍道注曰。較字疑誤。考唐人方言。以稍可為校。故薛能黃蜀葵詩。有記得玉人春病校句。馮班校才調集,辨之甚明。衍道知其有誤。而不知較為校誤。猶為未審。然大致多所訂定。故今亦並存焉。
按外台有三義。逸周書王會解曰。受贄者八人。東面者四人。陳幣當外台。又魏志王肅傳注曰。薛夏太和中。以公事移蘭台。蘭台自以台也。
而秘書署耳。推使當有坐者。夏報之曰。蘭台為外台。秘書為內閣。台閣一也。
何不相移之有。又唐書高元裕傳所載。三司監院官帶御史者。
趙升朝野類要曰。安撫轉運。提刑提舉。實分御史之權。亦似漢繡衣之義。而代天子巡狩也。
故曰外台。考王燾所以命是書。其自序。署曰銀青光祿大夫。持節鄴郡諸軍事。兼守刺史。上柱國。清源縣開國伯。而不載帶御史。則提要所謂是編成於守鄴時。故稱外台者。
恐未的確。自序又曰。兩拜東掖,便繁台閣。二十余歲。久知弘文館圖籍方書等。繇是睹奧升堂。皆探其秘要云。
據此其義取魏志蘭台為外台之謂者也。
先考弟子 本崧庵(崧)曰。王燾傳所謂視絮湯藥者。提要以為未詳。誤。
曲禮云。母絮羹。鄭玄注。絮。猶調也。釋文。絮。敕慮反。謂加以鹽梅也。
視絮。即調劑之義也。
〔外台要略〕新唐志十卷 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