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2-5-9 12:19 編輯
【學習道德經第三十七章心得】
三十七章(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預習時我的理解是:
方法普遍的、一般的沒有發展、潛力然而、但是沒有未當作。 達官貴人群體的領袖假如、如果可以遵循,眾多的、許多的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以、用本身使物體形態改變。 使物體形態改變並且想要、希望舉行、進行,我以、用安定此用、拿普遍的、一般的稱呼質樸。 普遍的、一般的稱呼的質樸,也是以、用非想要、希望。 非想要、希望用、拿停止不動,時間裡率領本身恰巧、剛好。
結合老師之前舉例,我覺得本章節是要說在時間的刻應,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奇蹟。
記錄老師的解釋為:
方法反復發生的沒有發展、潛力然而、卻沒有非發展、潛力。
達官貴人群體的領袖您可以遵循,眾多的、許多的存在於天地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以、用起源的地方使物體形態改變。
使物體形態改變並且想要、希望成為、當做,我用壓制、壓服這個用沒有指稱、形容這個碩大、壯大。
沒有辦法這個碩大,又且非想要、希望。
非願望想得到滿足的意念用、拿無聲,時間裡以、用起源的地方修改錯誤。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文章第一句表明,我們做事情的方法很多,所得結果大部份是在我們預料的正常範圍,也有另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我們說的預料之外存在的最低谷與超高峰。
是什麼原因使得創造出特殊的最低谷與超高峰呢?
文章接下去說“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如果有文化的人能夠遵循這個竅門,在起源的地方使得物體形態改變就可以實現所謂的特殊情況了。
老師在上課提到四象溝通法: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觸摸到的,來感受自己的需要點;當需求沒有得到,就會呈現一種壓力。
記得去年發生在我身上一件事情。
那天我照常下班回家,路邊看到有人在買賣藥材,賣家說:“煲靚湯最好啦~”
我好像撞邪,突然想買,因為平常我煲湯不怎麼樣。
我聽到的是30元一斤,我說買一斤好了。
等她秤好給我,我給了一張100元給她,她刷了一下把錢拿過去了,眼裡閃過做賊心虛的眼神,我當時想:“上當了吧?”
突然老闆說:“300元啦!”
我傻眼了,在想,30元?300元?
老闆繼續說:“XXX天然的,自家種植。。。。”
我平生最怕別人嘮叨,喋喋不休。
我先是震住,在想我聽錯了嗎?
我當時是想過不買算了,但是感覺好像有人要我給錢的感覺,這個人不是那個老闆,但是就是感覺有無形的東西在催促我。
我也不耐煩老闆嘮叨,在錢包再抽了2張給老闆。
當然結果上當了。
還好,老公也沒怎麼說我。
也許大家都有過那種被鬼推磨而做錯事的原因吧。
我想想了想,老師曾經說過:人是給所居住的格局“影響著”一樣。
我意識到我是多麼的渺小,芸芸眾生中被“影響著”中的一員,無處可躲,無處可逃。
可以說這次的經歷我是很深刻的。
那種給操控要往錢包再掏錢的感覺。
沒有人被迫、壓迫我拿錢,都是我一時莫名其妙因為“煲靚湯的需求”,當我意識到騙局卻又好像有無形的東西催促我給錢。
也許這就是起源“煲靚湯的需求”的結果吧。
文章接下去說:“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是說起源的需要而使得物體形態改變並且想要、希望如此,我沒有辦法稱呼我沒有辦法用名稱形容它的威力有多大。
類似之前我說過的,從30元賣到300元,也有過原本賣300元,到最後成交才30元的也有。
這些例子我們看得到。
比如某某公司經濟周轉不靈,需要貨品兌成現金,以“需要現金”這個起源就會出現商品大減價,甚至價格比成本價還低。
文章接著說:“無名之朴,亦將不欲”。
這種事情沒辦法告訴您,並非我不想要告訴您。
有如這套堪輿術,空間萬千變化非可以用文字記錄而呈現資料可供給外行人參考一樣。
只有掌握公式,達到真懂才能運用一樣。
最後作者點出了另一個重點:“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懂得運用這套學術知道別人處於最弱勢的時候,就在那個時間點和別人交易而謀取自己想要的利益。
這種喜歡用學術而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有如第三十五章文章提到的“樂與餌”一樣,習慣運用後,有如“依賴”藥品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