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復】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觀復是觀照萬物,復歸於道的意思。
語見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致虛守靜是修道的工夫,人的心靈思想時時受累於外物,或因情欲干擾不得安寧,或為無知蒙蔽不能清明,無法理解至德要道。
老子認為唯有透過修道工夫,使虛靈不昧,身心安靜,如此澄思淨慮,才能領悟道理。
虛靜清明的心可以直觀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產生興起,表面看似紛然雜陳,最後終會歸本還原至同一個原理原則。
這裡「虛極」、「靜篤」的「極」與「篤」是形容「虛」與「靜」的副詞。
根據王弼的解釋,老子意在「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
也就是說老子以致虛守靜的明心工夫,摒除雜慮,以觀照萬事萬物變化消亡的法則,任何事物皆是自「無」中生(有生於無),一切運動之前的狀態必是靜止;
待事物消亡後復歸於「無」,運動停止後自然是靜態。
所以「虛靜」正是萬事萬物最終極確實的歸宿。
王弼此說可供參考。
由上可知老子肯定人心有「觀照」的功能,不過這裡的「觀」是心靈體悟,與感官經驗無關,不同於〔道德經〕第五十四章所說:「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的「觀」。
後者是根據對個別事物觀察的經驗,歸納出該類事物的通性特質。
所以說要了解個人修身的道理,就要從觀察個人做起;
要了解大夫之家、諸侯之國,乃至共主的天下各個應守的道德法則,也當從分別觀察家、國、天下著手。
〔道德經〕中只有第十六章與第五十四章出現「觀」字,而含義卻有極大差別,值得留意。
其次「復」在此有歸本還原的意思。
老子本有「逝遠而反」的說法,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皆初始於一理(即自然之道),最後復歸於一理,有如花葉凋零後落下覆蓋根本,老子稱之為「歸根」。
歸根就是返本,也就是回復事物的本性,回歸自然的原理。
因此從表面看,從「歧異性」的觀點看,萬物並作,森然羅列,好似毫無相同之處,但是從原理看,從「相同性」(theSameness)的觀點看,萬物皆源於同一個原理,等到毀滅消亡之後,又都歸於同一個原理。
正如〔莊子‧德充符〕中所說:「自其異者而觀之,肝膽楚越也;
自其同者而觀之,萬物皆一也。」
「觀復」是「明心見性」之後始能產生的心靈體悟,對施教者與受教者而言都是高難度的修養功課。
老子對人類精神功能的信賴推崇,使得他的教育思想充滿了精神理想主義(spiritualisticidealism)的色彩。
教育工作的要義首在自我修養,能透過致虛守靜的工夫,摒除感官嗜欲的干擾,打破知識知見的障蔽,達到澄思靜慮的境界,便可以心靈觀照萬有的原理。
由此可見老子認為最高層次的教育,乃是純粹思辨的教育。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