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1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嚴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5 02:17: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嚴復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嚴復(1853~1921)初名體乾,入馬江船政學堂時,易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幾道,登仕後始改名嚴復,晚號瘉漱老人,別署天演宗哲學家,又別號尊疑尺盦。

 

清咸豐三年生於福建侯官(今閩侯縣)的陽崎鄉;

 

民國十年病歿於閩侯。

 

嚴復的家庭是世代書香門第,因此他七歲就上學,至十一歲時,父親嚴志範(振生)特地請了一位同鄉黃少岩到家中來教讀。

 

黃少岩是一位很有名的學者,教學十分認真;

 

在嚴師督促下,嚴復對中國古代經書,奠立了深厚的基礎。

 

同治六年(1867)嚴復十四歲,父親去世;

 

當時家道清寒,嚴復連同兩妹,一家四口之生計,全靠寡母替人做女紅來維持。

 

是年冬,嚴復的同鄉沈葆楨,在福州創辦船政學堂(原名求是堂藝局),招考少年聰穎子弟。

 

當時達官貴人的子弟均應考科舉,只有貧困家庭的子弟才報考此類學校。

 

嚴復甫遭父喪,又家道中落,遂前往報考駕駛科,以第一名錄取入學。

 

嚴復畢業後上軍艦實習,至光緒三年(1877),又被選送到英國留學,初到朴資茅斯大學肄業,後又轉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大學,除修習數理、氣象、化學、物理、駕駛、海軍戰術、鎔煉槍砲等主要課程外,兼對哲學、倫理、政治、經濟等社會人文學科亦發生興趣。

 

光緒五年(1879)嚴復二十七歲,自英學成返國,初任馬江船政學堂教習,第二年,調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

 

其後二十年間,嚴復先升任水師學堂會辦,後又升總辦,到光緒二十六年,始辭去總辦職務。

 

光緒二十一年(1895),嚴復受甲午戰爭戰敗的刺激,而在〔天津直報〕上發表了四篇專論:〔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及〔闢韓〕,以抒憂憤。

 

在〔論世變之亟〕一文中,抨擊當時所有頑固守舊派,提出了西方自由的觀念,是近百餘年來,我國人比較中西文化異同的簡明扼要的最早紀錄。

 

對當時的人來說,其言論之激烈,確有石破天驚之感。

 

在〔原強〕一文中,嚴復介紹了達爾文(CharlesRobertDarwin,1809~1882)的〔物種探原〕及斯賓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的〔群學肄言〕。

 

嚴氏根據這兩大名著立說,認為一個國家強弱存亡,決定於民力、民智、民德三者,因此主張要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

 

在〔救亡決論〕一文中,嚴復痛陳八股取士的毒害,和提倡西學的必要。

 

在〔闢韓〕一文中,嚴氏反駁韓愈〔原道〕一文中的專制思想,進而發揮西方十九世紀自由主義啟蒙思想中的民主理論。

 

嚴氏認為韓愈的社會政治理論是錯誤的,而孟子所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才是正確的。

 

嚴復發表了以上四篇論文後,使他聲名鵲起,成為受全國注意的人物。

 

但守舊派則視嚴氏為洪水猛獸。

 

當時梁啟超在上海創辦〔時務報〕,又將〔原強〕、〔闢韓〕等論文加以轉載。

 

當時兩湖總督張之洞對嚴文極為厭惡,命屠仁發表〔闢韓駁議〕一文以駁斥之,嚴復幾險遭不測,幸經鄭孝胥等人多方疏解,才獲保全。

 

嚴氏不僅英文造詣精深,且又工於國學。

 

在清末民初,以文言文翻譯外文見稱者有三人:以古詩譯西詩,首推蘇曼殊(玄瑛);

 

以古文辭句譯成小說,以林琴南(林紓)始;

 

以古文辭句翻譯歐西政治、經濟、哲學諸書,則以嚴復為最。

 

嚴復翻譯歐西著作,極為嚴謹,對譯事倡「信、達、雅」之說。

 

梁啟超在其〔新民叢報〕上即曾推許嚴復,認為「嚴氏於中學西學,皆為我國第一流人物」。

 

在譯作方面,最負盛名的為下列八書:1.英人瓦爾特(BagehotWalter)所著〔格致治平相關論〕(PhysicsandPolitics);

 

2.英人彌爾(JohnStuartMill,1806~1873)所著〔名學](SystemofLogic);

 

3.英人赫胥黎(ThomasHenryHuxley,1825~1895)所著〔天演論〕(EvolutionandEthics);

 

4.英人亞當‧史密斯(AdamSmith,1723~1790)所著〔原富〕(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

 

5.英人彌爾所著〔群己權界論〕(OnLiberty);

 

6.法人孟德斯鳩(CharlesdeSecondatMontesquieu,1689~1755)所著〔法意〕(SpiritofLaw);

 

7.英人斯賓塞所著〔群學肄言〕(StudyofSociology);

 

8.英人簡克斯(EdwardJenks)所著〔社會通詮〕(AShortHistoryofPolitics)。

 

嚴復初期的思想,崇信西方文化,主張全盤西化。

 

對當時「中體西用」思想,極力加以否定。

 

他說:「有牛之體,則有負重之用,有馬之體,則有致遠之用,未聞以牛為體以馬為用者也。

 

故中學有中學的體用,西學有西學的體用。」

 

他推究到西方文化所以優勝,歸功於西人崇尚自由平等。

 

但歷經革命變亂以後,到晚年,他否定了自由平等對中國的需要,他認為當時中國民眾智識程度,尚不夠很有理性的運用他們的權力,所以中國當時談共和政體,在時間上是嫌早一點。

 

在戊戌政變失敗後,嚴氏既不贊成滿清政府的守舊,亦不贊成激進的革命,他認為我們應該有選擇的接受西方文化,而不應盲目的西化,同時他也認為中國文化有他本身的優點,而不應該一筆抹殺。

 

因此晚年他採取中西文化折衷的觀點,以及強調教育的重要。

 

他指出:「今吾國之所最患者,非愚乎?

 

非貧乎?

 

非弱乎?

 

則徑而言之,凡事之可以廣癒此愚、療此貧、起此弱者,皆可為。

 

而三者之中,尤以癒愚為最急,何則?

 

所以使我日由貧弱之道而不自知者,使以愚耳!

 

繼自今,凡可以癒愚者,將竭力盡氣皸手繭足以求之。

 

惟求之為得,不暇問其中若西也,不必計其新若故也。

 

有一道於此,致吾愚矣,且由愚而得貧弱,雖出於父祖之親、君師之嚴,猶將棄之,等而下焉者無論已。

 

有一道於此,足以癒愚矣,且由是而療貧起弱焉,雖出於夷狄禽獸,猶將師之,等而上者無論矣。

 

何則?

 

神州之陸沈誠可哀,而四萬萬之淪胥,甚可痛也。」

 

民國成立,袁世凱為總統,聘嚴氏為北京大學校長;

 

四年(1915),袁氏有稱帝意,嚴氏勸阻不聽,乃閉門謝客,不願與聞外事。

 

袁氏死後,國內軍閥割據,南北對峙,世局杌隉,嚴氏思想轉趨守舊,他除了與門生故舊信札往來,評述世局外,寄趣於老莊之學,並評點〔老子〕、〔莊子〕、王荊公詩行世。

 

民國十年,以氣喘與肺病,卒於侯官本籍,享年六十九歲。

 

綜觀嚴復一生,頗富傳奇性,他出身軍事學校,在外國所學,也大多為軍事科技,但卻對哲學以及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有濃厚興趣,而成為碩學宏儒。

 

他不僅精通古文,又淹貫西學,在我國近代思想史上,可稱為一代通人。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24 17:59 , Processed in 0.32812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