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難度指數】 ltemDifficultylndex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題目的難度與測驗的效率(effectiveness)有關,難度分析的主要目的在於確定每一個題目的難易程度,題目難度適當是構成優良測驗的必要條件。
題目的難易程度通常以全體受試者答對或通過該題的百分比(percentagepassing)表示。
這個百分比即稱為難度指數,其計算公式為:P=P/N。
上式中,P代表題目的難度指數,R為答對該試題的人數,N為全體受試者的人數。
如在200名預試的學生中,答對某一題目者有52人,則其難度為:52/200=.26(或26%)。
另一種題目難度的求法,係先將受試者依照測驗總分的高低次序排列,然後把得分最高與得分最低的,各取全體總人數的27%,定為高分組和低分組,再分別求出此兩組在某一題目上通過人數的百分比,以兩組百分比的平均數作為該試題的難度。
其計算公式如下:P=(PH+PL)/2。
上式中P代表題目的難度指數,PH為高分組通過該題人數的百分比,PL為低分組通過該題人數的百分比。
如某題高分組有74%答對,低分組有22%答對,則該題的難度指數為:(.74+.22)/2=.48(或48%)。
以P表示題目的難度指數,P值越大,難度越低;
P值越小,難度越高。
如一測驗中,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通過人數的百分比(P)依次為20%、30%、40%,則第一題的難度最高,第二題的難度次之,第三題的難度最低。
不過P值是一種順序量尺(ordinalscale),差距單位並不相等,因而只能表示題目難易的相對位置,無法指出各難度之間差異的大小。
上例中的第一題與第二題在難度指數上的差別量,並不等於第二題與第三題在難度指數上的差別量。
針對此點,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ETS)另創一類具有等距量尺(intervalscale)的難度指數,以△(delta)表示。
是一種以13為平均數、4為標準差、下限為1、上限為25的標準分數。
△值越小,難度越低;
越大難度越高。
不但可以表示題目難度的相對位置,而且可以指出不同難度之間的差異數值。
這種難度指數條基於題目所測量的特質,呈常態分配的假設,認為題目的難度可在常態分配曲線的橫軸上某一點以離差分數(deviationscore)表示。
其算法係根據答對某一題的人數百分比與答錯該題的人數(包括未作答者)百分比,使前者在右,後者在左,找出兩者在常態分配曲線橫軸上的分界點,此點的相對位置以標準差為單位表示,即為x再按下列公式計出△值:△=13+4x。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