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論】 TranspositionTheory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這是學習遷移(transferoflearning)的理論之一。
根據完形學派的說法,學習遷移的發生是因為新情境所需用的「關係」或「原則」與舊情境所學到的「關係」或「原則」相類似,而不是新舊兩個情況的內容相類似。
例如,最初,鴿子在甲乙兩箱之中選啄較小的乙箱就受到增強;
現在,如果在乙丙兩箱之中,牠還是選啄較小的丙箱,就說產生了「轉換」的現象。
在這個例子裡,鴿子是針對「小於」的關係來反應,而不是針對某一個刺激來反應。
可見,從問題解決情境學習到的原則,應用於解決另一個問題的過程即是「轉換」,而完形心理學派所主張的這種學習遷移理論就叫做「轉換論」。
柯勒(W.Köhler)早期對轉換的實驗由雞和猩猩完成。
典型的實驗是訓練動物去接近一至二種灰色的紙。
例如,雞在深灰色紙上餵食,但不在淺灰色的紙上餵食。
經過訓練之後,要這隻雞在這兩種明暗度中做選擇時,它會接近深灰色的那張紙。
假如實驗就此結束,行為主義學派會很高興,因為根據他們的制約理論,動物本來就應該有這種反應。
然而,完形心理學派則認為第二部分的實驗較具有啟發性。
在第一次訓練之後,讓動物就接受訓練時使用過的深灰色紙和接受訓練時未使用過的暗灰色紙之間加以選擇,動物對新情境會如何反應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用何種觀點來看學習過程而定。
行為主義學派預測動物在新的情境中會接近深灰色紙,因為在第一階段實驗裡這項正確反應常得到增強。
唯完形心理學派不主張學習是特定的習慣的發展,或刺激-反應間的聯結。
對動物來說,在此種情境中所學到的是相關原則,此相同的原則也會被應用於第二階段的實驗裡。
因此完形心理學派預測動物會選擇暗灰色紙,亦即會選擇「較暗的」那一種。
一般而言,實驗結果顯示;
完形心理學派對此情境所作的預測是正確的。
就上述的學習遷移的情境而言,行為主義學派傾向於探討特定的刺激-反應聯結學習。
他們在學習遷移上的觀點也因此而被稱之為絕對論(absolutetheory)。
另一方面,因為完形心理學派的學習論點強調兩種刺激間的比較,所以稱之為相關論(relationaltheory)。
柯勒的研究引發一些因絕對理論所產生的問題,直到司賓斯(K.W.Spence)引用刺激-反應概念對轉換現象所作的解釋為止。
司賓斯認為,假如動物接近一個蓋子表面積是一六○平方公分的箱子,即給予增強,而接近一個蓋子表面積一百平方公分的箱子,則不給予增強。
很快地,動物學會只接近較大的箱子。
實驗的第二步驟,動物在表面積一六○平方公分與二五六平方公分的箱子間做選擇,動物會選擇大的箱子(二五六平方公分),即使在第一步驟它選擇另一個箱子(一六○平方公分)而被給予特別增強。
這項發現雖然較支持相關論的預測,但是司賓斯仍然根據行為學派的理論來解釋。
他認為在新舊兩個情境下,較大刺激的有效激發力(excitatorystrength)都是較大;
所以動物才會在這些轉換情境中,一致的對較大刺激加以反應。
與完形心理學派不一樣的,他認為動物只是對具有較大激發力的特定刺激做反應而已,並不必假定刺激之間有什麼關係存在(Spence,1937)。
盡管已從各種角度探討轉換現象,刺激-反應論和完形心理學派二者在某些情況下所作的預測,都會成功或失敗。
因此,轉換現象仍受爭議。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