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蟷螂捕蟬,黃雀在後」是常見的成語,意在警戒人們不要只顧攫取眼前的利益,忽略了背後看不見的危險;
成語的典故則出自〔莊子‧山木篇〕,其中說:一天莊子在雕陵的栗林間遊憩時,看見一隻巨型鵑鳥,翼廣七尺,目大盈寸,撞到莊子的額頭上掉進樹林裡。
莊子於是覺得奇怪,為什麼這鳥翅膀寬卻飛不遠,眼睛大卻看不清楚;
於是拿弓彈跟隨在後。
結果看見一隻蟬停留在美麗的樹蔭之下,忘記自身的危險,被一隻螳螂給捕住了;
螳螂因捕得獵物,不禁得意忘形,又被巨鵲給逮住了,巨鵲得了好處又忘了身後有人執弓彈準備打它。
莊子看到這裡,不禁驚懼道:「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
意思是說原來物類彼此互相拖累,就是見利忘危的緣故。
於是莊子丟了弓彈往回走,被管林子的人看見,跑上來趕他走,又罵了他一頓。
莊子的這則寓言,活潑生動。
先說自己看見異鵲,於是執彈緊隨其後;
再說見蟬因美蔭而忘卻危險,螳螂則因蟬而忘卻危險,異鵲又因螳螂而忘卻危險,最後還幽默地加上自己身後還有虞人(管理員)追趕,用心比喻人類社會,強凌弱,眾暴寡,處處危機,人們又往往見利忘危,因此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諷勸人處世應隨時警惕,居安思危,切莫得意忘形,見利忘危,以致物累。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