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與後果】 StressandConsequences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壓力通常指個人心理負荷過重時所受的壓迫感,也稱為「緊張」,猶如物件承受壓力時,須緊縮表面以對應壓力,而表面收縮,必然增加內部的密度。
心理學中對壓力的解釋頗多,但也有互通之處。
首先針對壓力作系統研究者為塞萊(H.Selye,1907~1982),在其所著〔生活壓力〕(TheStressofLife,1950)中,以為壓力是有機體對刺激的反應,若壓力過大則可能引起併發症。
病象的出現,即是處於壓力狀況。
起初只是一個警訊,若壓力不解除,繼之而起的是抗拒,此時或與壓力對抗;
或者逃避。
倘壓力仍然繼續,有機體將陷入筋疲力竭的狀態,崩潰以至死亡。
至於身體對壓力的反應,可見於血壓升高,心跳加速,消化停滯。
另一種解釋壓力的說法強調壓力情境,並不計及承受壓力者。
所謂壓力情境如失業、自然災害、戰爭、貧窮等。
人在此等環境中往往承受許多壓力。
第三種解釋認為壓力是由人對各種情境的看法而生,故而因人而異。
認為壓力多來自生理方面,如心臟病、糖尿病、腫瘤、意外傷害。
另有學術競爭和事業的失意,亦常造成壓力。
第四種解釋是壓力生自不適合或不能適應。
在任何情境中感到自己無法滿足所需的要求,即自認無力應付,此種狀況往往使人自卑而消沉,失去鬥志,嚴重時將形成心理病徵。
對壓力的感受既然因人而異,其後果自亦不同。
通常正常而意志堅強者所受的壓力較少也較輕。
主要的在知覺方面,不以壓力為壓力,能適當的面對壓力情境而企圖解除壓力,故而很少因感受壓力而生出心理緊張,結果容易成功而保持健康。
若適應性低而脆弱,任何事物加在身上都認為是不能負荷的壓力時,心理自然陷入緊張狀態,累積下來即成為心理病患。
心理病學中常見的憂鬱症即是其中之一,其他神經性病患種類更多。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