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大昕】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錢大昕(1728~1804)字曉徵,一字及之,號辛楣,又號竹汀居士,江蘇嘉定人;
為清代經史名家及教育家。
自幼受父、祖啟迪,刻苦善學,肄業於紫陽書院。
二十四歲於乾隆南巡時獻賦入選,再試特賜舉人,授內閣中書學習行走。
二十七歲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升至翰林院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先後奉旨參與[熱河志]、[續文獻通考]、[續通志]、[一統志]等書的纂修工作。
又累次出任山東、湖南、浙江、河南主考官,後又提督廣東學政,乾隆四十年(1775)退休後,先後應聘出任江寧鍾山、太倉州婁東及蘇州紫陽書院的院長。
總計錢大昕一生供職翰林院二十餘年,歸里後主持書院三十年,一直從事編纂、主考、學政和書院等教育工作,畢生鑽研及倡導經史之學。
錢大昕的學術成就,體現在長年積累的讀書筆記、序跋、書信、答問及其他文字,最後集結為兩部綜合性的著作:其一是[十駕齋養新錄],採筆記形式,從二十歲開始,每當讀書有心得就寫成札記,積累五十年後,仿顧炎武[日知錄]體例而編成一書,內容精深,但不涉及經世實務。
其二是[潛研堂文集],係詩文集,雖是隨意抒寫,仍避免空泛浮詞,力求字字有據,貫穿經史。
在學術思想上,有關經學的精闢論述,側重於小學方面,散見於上述二書。
大昕推崇顧炎武、閻若璩等,認為訓詁必依漢儒,以得義理之真。
他不墨守注疏,也肯定宋儒能力圖矯正「學究專己守殘之陋」,但卻反對「元、明以來學者空談名理,不復從事訓詁、制度、象數,張口茫如」之敷衍附會。
對文字、聲韻、訓詁學都有貢獻,也重視史學,經、史並尊,反對「陋史而榮經」的看法,不贊成元、明講經者貶低史學,指出[尚書]、[春秋]就是史家的權輿,而且[史記]、[漢書]的文章可與六經並傳而無愧。
又認為寫歷史應著重記載的全面和真實可靠,不需學春秋筆法及褒貶人物,故他將大多精力用在訂正史籍的訛誤,補充應有的史實,闡明疑難,溝通史料間的聯繫,使其條理貫串,便於閱讀;
代表作為[廿二史考異]。
他自作官後就專攻歷朝正史,一有心得就寫成札記,累積數十年後,於七十歲時全書才得以出版,較同時期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及趙翼的[廿二史札記]二本巨著更為深入,且能旁徵博採,尤以宋、遼、金、元四史的研究最能超越同輩。
段玉裁稱譽本書的成就說:「凡文字、音韻、訓詁之精微,地理之沿革,歷代官制之體例,氏族之流派,古人姓字、里居、官爵、事實、年齒之紛繁,古今石刻畫篆隸可訂六書,故實可裨史傳者,以及古九章算術,自漢迄今中西曆法,無不瞭如指掌。」
由上可知錢大昕學術之博大精深。
析言之,約有四端值得推崇:其一,音韻學方面認識到「聲音與時變易」的規律,深入探討古音,提出聲紐「古無輕脣音」及「古無舌上音」的卓越見解,如今已被聲韻學家視為定論。
其二,認為史家當討論輿地、官制、氏族三端,藉以展開對歷代正史的綜合考校,如[廿二史考異]中對歷代[地理志]有大量考訂,並將歷代官制稱謂分析入微,又重視譜牒之學,用以考訂正史,匯集不同時代同姓名、同號的人以供參考。
其三,擴大金石的收藏,與考史相結合,認為金石之學與經史相表裡,將史料從書本擴大到實物考古資料。
其四,為了讀通歷代史志,刻苦學習數學、天文等自然科學,說出「中法之絀於歐邏巴也,由於儒者之不知數也」,具有實事求是、力求創新的精神。
錢大昕不但終身從事經史研究與教育工作,並且具有學不厭的精神,對於史料的考訂特具貢獻,對於若干學科也有開創之功,著述精勤尤值得稱賞。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