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1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親和動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4 23:3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親和動機

 

AffiliativeMotivati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親和動機是指在社會情境下期望與別人親近相處的內在動力。

 

其性質為心理動機中的社會動機。

 

例如,需要別人的關心,需要友誼、愛情,需要別人的認可、支持乃至同情均是。

 

關於個人親和動機的形成以及其心理歷程,學者們有幾種看法:(1)為分散注意:有恐懼感的人之所以親近人,目的在分散恐懼力。

 

與人親近時,似乎有種「有人與我同行」的感覺,於是不必擔心;

 

(2)由社會比較論看,當個人處在陌生或不尋常的情境下時,不知如何反應,便會轉向別人尋求進一步的訊息,以作為自己適當反應的參考。

 

在這種情況下,親和的對象通常是情況與自己相同者;

 

(3)從發展的觀點看,人類的發展期較其他動物長,在這段期間內,經由需求與滿足的過程,與重要的別人建立了親密關係,因此親和動機如影隨形的伴隨著;

 

(4)由社會化過程看,個人學會遇到困難時,可以對外尋求幫助;

 

遇到危險時,尋求保護與支持;

 

遇到不懂時,可以找人教導解惑。

 

故親和動機不僅是心理的需求,與喜歡跟那一類型的人親近,亦頗有關係。

 

史坦利(S.Stanley)是最早有系統研究親和動機的學者。

 

一九五○年代,他在嚴謹的實驗控制下,作了一系列的研究,並提出一些重要的結論。

 

例如:高恐懼的受試比低恐懼的受試更願與人親近作伴;

 

即恐懼感愈高,親和動機愈強。

 

但如果在困窘的情境,則寧願選擇獨處。

 

因此,恐懼與壓力情境的性質,對親和動機的影響不同,不可混淆。

 

魏斯(RobertWeiss)一九七四年分析親和需求動機的內涵如下:(1)依附:由最親密的人際關係中得到安全感與舒適感,如嬰兒對照顧者的依附行為;

 

長大後,由親朋好友、配偶等人,得到親密的人際關係的經驗與滿足;

 

(2)社會整合:由各種社交場合中,共享經驗與理念及團體歸屬感;

 

(3)價值的保證:當獲得別人的認可與肯定時,產生自尊與自我價值感;

 

(4)可靠的同盟:相互的信賴與支援;

 

(5)獲得指導:由相關人員那裡可以獲得指導、諮詢、解惑;

 

(6)教養的機會:當個人需要負起責任去教養、照顧、指導別人時,產生一種被需要、被重視的感覺。

 

故親和動機是一種很重要的社會性需求。

 

親和動機所衍生的各種人際關係相當多,所得到的回饋也很多。

 

單一的人際關係無法滿足所有的親和動機。

 

因此,建立各種人際關係以維持心理的平衡很重要,如果無法滿足,可能會覺得寂寞與孤單,因而有不愉快的負面情緒產生。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07:58 , Processed in 0.09277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