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7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機構主義模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4 23:14: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機構主義模式

 

InstitutionalismMode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機構主義模式是政策分析的一種方法,強調政策制定是機構組織的活動,注重研究機構內正式、非正式和政治運作的實際情形。

 

機構主義發展之初,係以政府機關組織為主,研究重心在於描述政府機關之正式組織、法令權力和程序。

 

機構主義認為公共政策與政府機關關係密切,林水波與張世賢曾以戴伊(T.R.Dye)的理論為架構,說明政府機關賦予公共政策三個顯著的特性:1.政府賦與政策的合法性:政府的政策有規範性,全體國民有法律義務,應該遵守政策及法令。

 

2.政府政策的普遍性:只有政府的政策及於全體人民,其他團體的政策僅及於其本身成員。

 

3.政府壟斷社會的強制力:只有政府能合法的制裁或逮捕違背法令政策的人民。

 

上述對政府機關組織的研究,較偏向正式組織架構及法令權力之靜態描述,隨著組織理論的發展,吾人對機構內非正式組織及政治運作的動態情形逐漸重視,進一步探討機構之真正運作以達成決策的過程。

 

因此機構主義的研究內涵固包括政府機關或政治機構的正式組織,亦即描述其結構、組織、職責與功能,例如機構內有多少部門,各部門的職掌及權限等;

 

也包括機構內部的非正式組織,探討其團體規範、對非正式組織成員的壓力及對決策的影響等。

 

機構主義理論認為「機構」的意思就是個人或團體持續穩定的行為模式,政府機關或政治機構即由個人或團體的行為模式建構而成,而這些行為模式有規劃性、穩定性,能持續一段時間。

 

因此,這些行為模式也就影響了政策的決定。

 

某些「結構」的特性可能比較照顧某些人的利益而不利於某些人,因此對這個問題的關注與研究,有助於了解影響公共政策決定的架構。

 

教育決策者在從事教育政策分析時,應體認教育行政機關或立法機關的「結構」特性對教育決策的影響,但是結構主義理論忽視環境的因素。

 

教育決策者亦應了解在某些情況下,機關結構的改變,會促使政策變遷;

 

然而如外在環境沒有太大的變動,則機關內結構安排少許的改變,原來的教育決策也不一定即會隨之改變。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17:33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