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8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墨子哲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4 21:59: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墨子哲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墨子是先秦諸子之一,其主張曾名聞於戰國時期,韓非將其與儒家並列為顯學,[漢書藝文志]載[墨子]書七十一篇,現只存五十三篇;

 

其中若干篇皆分上中下,內容大同小異,後世以為可能出自墨家三派,係其三傳人相里氏、相夫氏、鄧陵氏三家各人所記而成;

 

另亦或有後人附託之作。

 

清代孫貽讓以為墨子書中古字古言,頗不易讀,因彙輯俞樾等校本,成[墨子閒詁],是頗為可讀的一種版本。

 

墨子哲學,大部分為政治哲學,唯[經上]、[經下]部分,係屬概念的解釋,是先秦諸子書中不多見的,有益於知識及邏輯思考,彌足珍貴。

 

墨子的政治哲學,自有其政治總體主張,其下又明顯的見於經濟、軍事、社會三方面,重點約略如下:在政治總體方面,墨子主張首先要尚賢任能,其次要上下同心,觀念一致。

 

在「尚賢上」裡說,王公大人要想國富民治,必須務本,「尚賢事能」是為政的要務;

 

一個國家賢良之士多則「國家之治厚」,因為賢良之士是「國家之珍、社稜之佐」,對待這些人,要「富之、貴之、敬之、譽之」,即是要隆禮厚遇,才能鼓勵人往這方面發展,這樣的人才會多起來而為國家所用。

 

所以古代聖王「列德而尚賢」,有能則舉之;

 

「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民無終賤;

 

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是以用人唯才做原則,打破貴族爵位世襲的傳統;

 

其次要「量才任用」,[尚賢中]篇說:「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

 

三種人才有別,負責任職則相同,因而各有明顯的治績,同篇中說:治國者「早朝晏退,聽獄治政,是以國家治而形法正。」

 

長官者「夜寢夙興,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官府,是以官府實而財不散」;

 

治邑者「蚤出莫(同暮)入,耕稼樹藝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總括起來,尚賢是給予高爵位、使人民對有位者尊敬;

 

賦予厚祿、使人民對有祿者信任;

 

指定職事、授予任事權責、使人民對任事者畏服;

 

如此國家才會平治。

 

國君分官任職之後,要上下同心,觀念一致,墨子主張的是「尚同」([尚同上]);

 

主旨是「尚同一義」,如[尚同上]中所說:「上之所是,必皆是之;

 

所非,必皆非之。」

 

此處的上字,是指天子或國君,是最高的政治首領。

 

完全以最高首領之所是所非為是非,不能有不同的意見或說法、是絕對的尚同一義,表面上看,無異專制獨裁,然而墨子所主張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先在條件,同篇中說:「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

 

天子要經過選拔而來,竟是一反三代帝王世襲的制度,即使未明白說恢復堯舜為帝的方式,卻是主張類似的狀況,選拔出來的最賢能的天子,正是期望其發揮正當的才能,則尚同於一個賢能的領袖,即使有專制的意味,但符合當時的需要。

 

確定了一個最高的賢者以後,依行政體系層遞而下,最基層的單位是里,里長合同全里百姓之義,尚同於鄉長;

 

鄉長尚同於國君,國君尚同於天子;

 

所同的是「善言善行」;

 

反過來說,即是「學善言,去不善行」。

 

然則天子又根據什麼使全國尚同一義呢?

 

[尚同下]說:「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

 

而「得下之情,則是明於民之善非也」。

 

明於民之善非,則「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

 

可見一義所指的是善惡之別,道德標準的成分非常明顯,並無後世所謂意識型態之意。

 

同篇中又說到,國家最基本的單位是家,家君(猶如家長)要「總其家之義,以尚同於國君」。

 

如此則不必層遞而上,家和國君間也可貫通。

 

墨子最後又為天子定了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即是天子「總天下之義,以尚同於天。」

 

一則表示仍然是人的天子不是絕對的典範,天子還是要有所遵循;

 

一則表示墨子的形上觀點,認為天才是最高的主宰。

 

墨子的[天志]三篇明顯的表示了這個主張。

 

墨子的政治主張,在經濟方面也有其獨特的見地;

 

在這方面非常注重實利,類似西方的功利主義,因為墨子在觀念上,就以利為義。

 

要使國家經濟充裕,人民富足,最主要的是去其無用之聲,[節用]上中下三篇,都表現這個主張。

 

節用之道,在於「衣裳」、「宮室」、「甲盾」,求其簡單耐用。

 

節用之法,在工具方面,要使能製造者做工人,製造的數量以「足以奉給民用為止」。

 

其次為「節葬」,死者「衣三領」、「棺三寸」、「掘穴深不通於泉」;

 

「死者既葬,生者勿久喪用哀。

 

對國防軍事方面,墨子先主張兼愛,從根本上消除人的爭端;

 

後主張非攻以消彌國與國的戰爭。

 

墨子相信天下亂之所由起,是由於人只知自愛,而不能相愛,以致自利而損人,因而國與國相攻,家與家相篡,人與人相賊。

 

成為天下之害;

 

若要興天下之利,應該「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視人之寶若其寶,……視人之家若其家,……視人之國若其國。」

 

([兼愛上中)]墨子進一步主張非攻,以為攻人之國,先是廢民耕稼與收獲,以致百姓飢寒凍餒;

 

再則因攻戰而致百姓死者不可勝數([非攻中]),乃是不義([非攻上])。

 

於是才有[備城門]等篇。

 

墨子在[尚同中]主張天子要上同於天,把天看作是有意志、有權威的最高主體,並頗有宗教意味的主張尊天事鬼,做為信仰來導正人事,在[天志上]說:「天欲義而惡不義,……我為天之所欲,天亦為我所欲。

 

……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

 

有義則富,無義則貧;

 

有義則治,無義則亂」。

 

然後確定「義者政也」。

 

([天志中])義者善政也,[天志下]說義者正也)。

 

並指出古代聖王以牲畜酒醴祭祀上帝鬼神而祈福,證明天對人有作用,即是可以禍福人。

 

在[明鬼下]說:人應該知道「鬼神能賞賢而罰暴」。

 

是想用人畏懼上帝鬼神的懲罰代替人世的刑罰。

 

這個想法頗合宗教本意,其對世俗人的作用,卻不可忽視。

 

最後,墨子有[經上下]和[經說上下]各兩篇,屬於概念解釋。

 

如[經上]說:「故,所得而後成也。」

 

釋為凡事因此而成彼,猶如目前常用的「所以」,「所以」是由於前一步的某些狀況而成,了解「故」字的意義,才知道何時可以用故字。

 

又如「必,不已也」,即是「非此不可」之意。

 

又「平,同高也。」

 

是明顯的物理狀況。

 

「倍,為二也」則是數字概念。

 

又如[經說上]載:「故,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

 

則是邏輯法則。

 

在墨子時代已經有了這些見解,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知識論材料。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14:10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