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方格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濟陰綱目】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4 23:59:38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三●赤白帶下門●消瘀血

 

仲景


云:問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小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


師曰: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


曾經半產,瘀血在小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


當以溫經湯主之。(方見調經門)(問下痢而以半產,瘀血在腹,又曰屬帶下,然非仲景之言不能信。如暮熱小腹急滿,為瘀血在內則可,以掌熱煩燥口乾,而用溫經藥,則人皆難之。況此湯有肉桂、半夏、吳茱萸,誰肯信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04:34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三●赤白帶下門●論白濁白淫


大全


云:婦人小便白濁白淫者,皆由心腎不交養,水火不升降,或因勞傷於腎,腎氣虛冷故也。腎主水而開竅在陰,陰為溲便之道,胞冷腎損,故有白濁白淫。(據此宜屬寒,今皆主熱)


李氏


曰:白淫,蓋緣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發為筋痿,久為白淫症白淫之所自。


筋痿者,宗筋也,惟久為淫縱者有之。


若婦人則無宗筋,豈其竅道一也?


究其所因,似亦不悖,故此數方,與治久濁同法)。


謂白物淫如白精之狀,不可誤作白帶,過服熱藥。


又有日夜流津,如清米泔,或如黏膠者,謂之白崩,與白淫大同。


多憂思過度所致,誠難治療,用平補鎮心丹;


因思傷脾胃者,四七湯下白丸子或歸脾湯;


痞悶少食者,沉香降氣湯;


因勞傷腎氣,心腎不交者,金鎖正元丹、小菟絲子丸、威喜丸。


薛氏


曰:前證若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


脾胃虧損,六君子加升麻柴胡;


脾經郁結,歸脾加黃柏、山梔;


肝經怒火,龍膽瀉肝湯;


虛則用加味逍遙散(怒火有虛實,實者瀉之,故用龍膽,虛者補之,故用逍遙,以逍遙有歸、芍養血也),宜與帶下參看主治。


一婦人善怒,或小腹痞悶,或寒熱往來,或小便頻數,時下白淫,藥久不愈,面青口苦。


予以為積憤而不能發散所致(若論積憤,當用木鬱達之之法),用龍膽瀉肝湯而愈,用加味逍遙散、八珍湯而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05:05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三●赤白帶下門●脈法


脈經


云:婦人帶下、六極之病,脈浮則為腸鳴腹滿,緊則為腹中痛,數則為陰中癢,痛則生瘡,弦則陰中掣痛。婦人帶下,脈浮惡寒者不治。(帶下不治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07:22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三●赤白帶下門●治濕熱帶下


清白散


治白帶。(得丹溪法,然配四物,似與瘦人多火者相宜)


當歸 川芎 白芍藥(炒) 生地黃 黃柏(鹽水炒) 樗根皮(酒炒 ) 貝母(各一錢) 乾薑(炒黑) 甘草(各五分)


上銼。


加生薑三片,水煎(黃柏清下焦之熱,樗皮燥下部之濕,乾薑從火,甘草和中,若貝母者,必有所兼症也)。


肥白人多濕痰,加白朮、半夏;


赤帶,加酒炒條芩、荊芥;


久下,加熟地黃、牡蠣;


氣虛,加人參、黃 ;


腰腿酸痛,加鹿角膠,或只以二陳東加蒼、白朮;如升膀胱之濕,加升麻、柴胡、蒼、白朮。(非升膀胱之濕,蓋氣陷之濕也)


解帶散


治血氣不調,濕熱白帶,四肢倦怠,五心煩熱,痰鬱嘈雜。(此大家法)


當歸身(酒洗) 香附子(醋炒,各一錢五分) 白芍藥(酒炒) 白朮(土炒,各一錢二分) 蒼朮白茯苓 陳皮(去白) 牡丹皮(各一錢) 川芎 玄胡索(各八分) 甘草(炙,四分)


上銼一劑。


加生薑水煎,空心服。


樗皮丸


治赤白帶,有濕熱者。(以下四方,皆丹溪獨造,均以清濕熱為主,故用椿皮黃柏,然芍藥收肝火,良薑為從治而燒灰之法,獨超於諸方,奇哉)


芍藥(五錢) 良薑(三錢,燒灰) 黃柏(二錢,俱燒成灰) 椿根皮(一兩五錢)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勝濕丸


治赤白帶,因濕熱勝而下者。


蒼朮(鹽炒) 白芍藥 滑石(炒,各一兩) 椿根皮(炒,一兩) 乾薑(煨,二錢) 地榆(五錢)


枳殼(炒) 甘草(各三錢)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


空心米飲下一百丸。(乾薑一方用二兩,似誤。)(此方加蒼朮以燥中宮;地榆以溫下部;枳殼寬氣於上;


滑石利濕於下;


乾薑從而燥濕也,用二兩者非)


蒼曲樗皮丸


治帶下。(主於胃中濕熱,故立方如此)


椿根皮(二兩) 芍藥(一兩半) 蒼朮 神麯(炒) 麥皮曲(炒) 黃柏(炒,各一兩) 滑石 枳殼(各半兩)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側柏樗皮丸


治白帶因七情所傷,而脈數者。(以脈數,為用黃連、側柏,不用蒼朮,為其燥性多也,燒白芷入陽明,而有澀止之能,白朮補中氣而有培土之妙,其他不言喻矣)


椿根皮(炒,二兩) 香附子(醋炒) 白芍藥 白朮(炒,各一兩) 側柏葉(酒蒸) 黃連(炒)


黃柏(炒,各半兩) 白芷(燒存性,三錢)


上粥丸,桐子大。


米飲下七十丸。


按椿根皮性涼而燥濕,熱盛者宜之,後一方有黃連、香附、木香,故可治七情所傷。


苦楝丸


治赤白帶下甚妙。(下部痛者尤宜)


苦楝(碎,酒浸) 香(炒,一方大茴香) 當歸(各等分)


上為末,酒和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瘀血,加桃仁;


血海寒,加桂。


如腰腿疼,四物湯四錢加羌活、防風各一錢,煎湯送下。


四神丸


治帶下。(此方溫燥,非有熱所宜)


香附(四制,八兩) 蒼朮(泔浸,牡蠣粉炒) 椿根皮(蜜水炒) 砂仁(炒,各二兩)


上為末,黃米煮飯丸,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空心酒下。


以上諸方俱輕劑。


萬安散


治女人赤白帶下,或出白物如脂,或有臭濁污水,並神效。(此利氣溫行之劑,與寒濕相宜)


小茴香(炒香) 木香(各二錢半) 黑牽牛(一兩,另取頭末)


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二錢,臨臥服。


取盡惡物為效,未盡間日再服二錢,後以白粥補之。


忌熱毒物。


大聖萬安散


治女人 瘕癖氣,腹脹胸滿,赤白帶下,久患血氣虛弱,萎黃無力,並休息赤白痢疾,並皆治之,其效不可具述。孕婦不可服,天陰晦不可服。


白朮 木香 胡椒(各二錢半) 陳皮(去白) 黃 桑白皮 木通(各五錢) 白牽牛(炒,取頭末,二兩)


上為末。


每服二錢,用生薑五片,水一鐘半,煎至一鐘去薑,調藥臨臥服,須臾又用薑湯或溫白湯,飲三五口催之,平明可行三五次,取下惡物及臭污水為度,後以白粥補之。


服藥不可食晚飯及葷酒等物。(二方皆燥熱下氣導水之藥,惟真寒濕者宜之)


宣明導水丸


治濕熱鬱於下焦之分,赤白帶下不止,燥熱煩渴。(清熱滲濕導滯,妙在氣血兩分)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頭末) 滑石(各四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滾水下,隨證加減。


以上諸方俱重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08:52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三●赤白帶下門●治濕痰帶下

 

滲濕消痰飲


治濕熱痰積,滲入膀胱,(曰滲入下焦則可,曰入膀胱則不可)白帶不止。(總治中州之濕,蓋中焦清則無濕下流,故帶自止,豈有滲入之理)


白朮 蒼朮(炒) 半夏(薑湯泡七次) 橘紅 白茯苓 白芷 香附(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


水煎服。


有熱,加黃芩;


血虛,加芎歸;


氣虛,加參;


久不愈,加升麻、柴胡升提之。


蒼柏樗皮丸


治肥人白帶是濕痰。(此去中焦之濕,清下部之熱,亦丹溪方也)


蒼朮 黃柏 樗根皮 南星 半夏 海石 川芎 香附 乾薑(炮,各等分) 暑月去乾薑加滑石上為末,醋和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白湯下。


小胃丹


上可取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及濕痰熱痰,並治婦人結痰白帶。


惟胃虛少食者忌用。(是導水之猛劑,古人能用之,今則不能也)


甘遂(濕面裹,煨熟。一方面裹,長流水煮,晒乾) 芫花(好醋拌經宿,瓦器內燒黑不可焦)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再用水洗淨晒乾各半兩) 黃柏(炒一兩) 大黃(濕紙裹煨,勿令焦,切,焙乾,再以酒潤,炒熱焙乾一兩半)


上為末,以白朮膏丸(白朮膏為丸,乃今人所制,有獨創之妙,可法),如蘿卜子大。


臨臥津液咽下五七丸,或白湯送下。


取膈上濕痰熱積,以意消息之,欲利,空心服。


一方加木香、檳榔各半兩。


補藥方


治痰結白帶。


先以小胃丹,半飢半飽,津液咽下數丸,候郁開,卻服此藥補之。


白朮(二兩) 黃芩(五錢) 紅白葵花(二錢五分) 白芍藥(七錢五分)


上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煎四物湯下(此亦丹溪方,乃扶脾胃、養肝陰、清熱,而葵花之用,取其傾心向日之意,蓋花性陰而用陽,一入氣分,一入血分,皆使其從陽升,帶自止也)。


一方有蒼朮,無黃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10:16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三●赤白帶下門●治風邪帶下

 

胃風湯


治風邪入於胞門,或中經脈,流傳臟腑,帶下五色。(此方與十全大補湯,少甘、熟地,為以其甘緩滯胃生濕,故勿用也。然無風藥,而云治風邪入胞歟,名胃風,何也)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 川芎 芍藥 肉桂(各等分)


上銼。


每服八錢,入粟米一撮,水煎服。


腹痛,加木香;


五積散去麻黃,亦可用。


小柴胡湯


治風邪帶下五色。(小柴胡少陽藥,其曰治風邪,豈肝膽熱而生風耶)


柴胡(二錢)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色青屬肝,加山梔、防風;


色赤屬心,加黃連、山梔、當歸;


色白屬肺,用補中益氣東加山梔;


色黃屬脾,用六君子加山梔、柴胡,不應,用歸脾湯;


色黑屬腎,用六味地黃丸。


蒼柏參芎散


治婦人上有頭風鼻涕,下有白帶。(此又丹溪先生方也)


辛夷 川芎 蒼朮 黃柏 南星 半夏 滑石 牡蠣 黃芩(酒炒)


上水煎,食後服。(以芩、夷、川芎而治頭風,以蒼、柏、星、半、滑、牡而治帶,平正無奇令人可法)


地榆散


治漏下五色,一十二帶,(此下部澀劑,然以三兩醋煎,自得單方用法,果能治十二 ,亦一家病也)兼治嘔吐下血。


地榆(三兩)


銼碎。


以醋水各半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熱服一合。


《本草》注云:地榆主帶下十二病,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陰蝕,五曰子臟堅,六曰子門 ,七曰合陰陽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門閉,十曰子宮冷,十一曰夢與鬼交,十二曰五臟五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14:49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三●赤白帶下門●治虛損帶下


衛生湯


治帶下不止,脈微弱腹痛。(以下皆以正氣為本,此亦建中法)


黃 (三兩) 當歸 白芍藥(炒,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粗末。


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


一方下苦楝丸三十粒(以腹痛,故兼苦楝丸),虛者加人參一兩。


補中益氣湯


治勞役過度,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以致陽氣下陷,白帶下,久不止。(讀東垣先生書,方知立方之旨,讀立齋先生書,又知善東垣之方)


黃 人參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當歸 陳皮(各七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胃虛有痰,飲食減少,中氣不和,時時帶下。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陳皮(去白) 半夏(湯泡七次,各一錢)


上銼一服。


加生薑三片,水煎服。(補中湯有升柴,以升下陷之氣,此方有茯苓、半夏。以燥中宮之痰)


歸脾湯


治思慮過傷心脾,以致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怠惰嗜臥,不思飲食,時常白帶不止。(本方補心血以榮脾,補其母也,調肝氣以和下,去其賊也,母補賊去則脾氣健矣,故曰歸脾。昔真人云,補脾不愈當先補心,此方其近之)


方見血崩門(勞傷條)


加味八珍湯


治婦人氣血兩虛,赤白帶下。


當歸 川芎 白芍藥(酒炒) 生地黃 人參 白朮 山藥(炒) 杜仲(酒炒) 白茯苓香附(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加烏梅一個,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溫服。


肥人,加半夏;


瘦人,加黃柏;


飽悶,去人參,加砂仁;


腹痛,去人參加小茴香、玄胡;


冬月,加煨乾薑;


日久元氣下陷,加升麻、柴胡升提之。(為總司者也,其山藥、杜仲、烏梅,又補帶脈之不足,而加減法亦皆得理,宜法之)


當歸澤蘭丸


治婦人經脈不調,赤白帶下,久無子者。(平而當理,亦可為調經聖藥宗之)


香附子(用極大子杵去毛一斤,分四分,童便浸四兩,酒浸四兩,醋浸四兩,米泔浸四兩,各浸一宿,取出晒乾) 當歸(酒浸) 白芍藥 川芎 熟地黃(酒洗) 生地黃(各二兩)


艾葉 澤蘭葉 白朮(各一兩半) 黃芩(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赤小豆大。


每服六十丸,空心白湯或酒下。


止帶丸


(補氣調血,強腰益腎,溫燥不偏,與氣虛白帶相宜,乃補塞中正法)


當歸(酒洗) 川芎 白朮 人參 山藥 杜仲(薑汁、酒炒去絲) 香附 破故紙(酒炒)


牡蠣(火 ) 椿根皮(酒炒) 續斷(各等分) 青黛(減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


腹痛,加玄胡索、小茴香;


肥人,加薑製半夏;


瘦人,加酒炒黃柏;


冬月,加炮乾薑少許;


夏月,加黃柏。(加法亦正)


嚴氏當歸煎


治赤白帶下,腹內疼痛,不欲飲食,日漸羸瘦。


當歸(酒浸) 赤芍藥(炒) 白芍藥(炒) 熟地黃(酒蒸炒) 阿膠(炒) 續斷(酒浸) 牡蠣( ,各一兩) 地榆(半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要思何以四物中不用川芎,又以何物而治腹痛,又不欲食,而何為不理脾胃,豈立方者漫言歟?須知用藥當求病原,所以為之至治)


蓯蓉菟絲丸


治赤白帶下。


此藥不熱不寒,得其和平,助陰生子。


肉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蒸) 覆盆子 蛇床子(各一兩二錢) 當歸(酒洗) 白芍藥(炒)


川芎(各一兩) 牡蠣(火 ) 烏賊骨(各八錢) 五味子 防風(各六錢) 黃芩(五錢) 艾葉(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鹽湯下,早晚各進一服。(蓯蓉、菟絲、覆盆、蛇床、五味、艾葉,是溫補下元之藥;


牡蠣、烏賊,燥濕治帶;


防風升肝氣以勝濕;黃芩清內熱以除濕;


歸、芍、川芎,調血脈以滋榮,惟下虛者宜之。


要知古人之方,自有獨解,不然何以男子藥而補婦人)


補宮丸


治婦人諸虛不足,久不妊娠,骨熱形瘦,崩中帶下,並宜治之。


鹿角霜 白芍藥 白朮 山藥 香白芷 白茯苓 白薇 牡蠣( ) 烏賊魚骨(各等分)


上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湯下。(此方以鹿霜、白芍補血;以山藥、朮、苓補氣;以芷、薇而治崩中淋露;以牡、賊而燥濕治帶,此又別是一種意見。然不用芎、歸、地黃者,慮血藥濕潤也。變局如此,可不因事制宜)


丹溪方


治白帶屬真陰虛者。


龜板(炙) 枳子(各二兩) 黃柏(炒,一兩) 香附子 山茱萸 苦參 樗皮 貝母(各半兩)


白芍藥(七錢半) 乾薑(炒,二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丹溪治帶,主於熱生濕。其意以腎主閉藏,而下焦者,肝腎主之,然濕從中焦生,故其方如此,宜考本草而熟思之,應變無窮,可為執方者一洗塵)


千金方


治帶下脈數者,陰虛有熱也。


枸杞根(一斤) 生地黃(五兩,一方五斤)


上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三服。


上二方補腎水,真陰虛者宜之。


補真固經湯


一婦白帶漏久,服諸藥不效,診得心胞尺脈極微,其白帶流而不止,《脈訣》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水枯。


言崩中者,始病血崩不已,久下則血少,復亡其陽,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


是本經血海將枯,津液俱亡,枯干不能滋養筋骨,以本經行經藥為引用為使;


以大辛甘油膩之藥,潤其枯燥而滋益津液;


以大辛熱之氣味,補其陽道,生其血脈;


以苦寒之藥,泄其肺而救其上熱;


傷氣,以人參補之,以微苦溫之藥,佐而益元氣,名曰補真固經湯。


人參 乾薑(各一錢) 生黃芩(另銼) 郁李仁(去皮尖研) 柴胡 甘草(炙,各一錢) 橘皮(不去白,五分) 白葵花(十六朵,去萼)


上除黃芩外,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七分,再入黃芩同煎,至一盞,去滓,空心熱服,候少時,以早膳壓之。(凡東垣立方,必原脈原證原藥,然後沉思審處,且又引前言為 證,故治病多效。今不能然,何怪乎病之不瘳也?此方以用參、薑益陽,李仁葵花潤燥;柴胡升清氣於下;陳皮和胃氣於中;生芩後煎,妙其清涼不滯也。非深思者,不能主此方。名曰補真,蓋以真氣為主耳!服法亦妙,不可不知)


助陽湯


治白帶下,陰戶中痛,控心而急痛,身黃皮緩,身重如山,陰中如冰。(一名升陽燥濕湯。)


柴胡(一錢二分) 良薑(二錢) 防風 郁李仁 乾薑 甘草(各一錢) 白葵花(七朵) 陳皮 生黃芩(各五分)


上銼散。


只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熱服。(此治重在陰中如冰,痛控於心,故用良薑為君,乾薑為佐,不用參、朮者,痛無補也。柴、防足以勝濕升陽;葵、李可以潤枯濕燥;甘、陳和中;生芩涼氣分之熱。能與前方參之,自有見解)


上二方,用葵花、郁李仁之滑以潤燥,蓋枯涸滯著者宜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23:24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三●赤白帶下門●治虛寒帶下

 

元戎四物湯


治婦人赤白帶下,脈沉微腹痛,或陰中痛。


四物湯(四錢) 桂 附子(炮,各五分)


上銼。


水煎,食前服。(前方中多以氣分藥內加溫燥之味,此又以血藥中加桂、附,要知不同之故,在脈症上探討。蓋人之病,有氣血之殊,故立方之師,亦因事制宜也) 


一方四物加 香、桂。


玉仙散


治赤白帶下。


乾薑(焙黃) 白芍(炒) 香附(炒焦,各一兩) 生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用水白酒調下。(乾薑用一兩。是大劑大法,後方止用四分之一,又相徑庭矣,均宜法之)


一方只用白芍酒炒二兩,乾薑炮半兩,為細末,米飲調下二錢。


玄胡苦楝湯


治臍下冷,撮痛,陰冷大寒,白帶下。


玄胡索 苦楝子(各二分) 黃柏(一分) 附子 肉桂(各三分) 甘草(炙,五分) 熟地黃(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溫服。(玄胡、苦楝以治痛,肉桂、附子以溫寒,熟地治臍下之虛,黃柏從其性之所喜)


桂附湯


治白帶腥臭,多悲不樂,大寒。


肉桂(一錢) 附子(三錢) 黃柏 知母(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熱服。


如少食常飽,有時似腹脹,加白芍藥半錢。


如不思飲食,加五味子二十個(多悲不樂者,陰晦之象也。故宜桂、附以助陽,陽和則不悲而有樂矣!少以知、柏為從治者,恐桂附上也,亦用熱遠熱之意。少食似腹脹,何以加白芍,不思飲食,何以加五味?思之)。


如煩惱,面上麻木如蟲行,乃胃中元氣極虛,加黃 一錢,人參七分,甘草二分,升麻五分。


此補陽氣極虛,用黃柏等為引用,又升降陰陽藥也。


當歸附子湯


治臍下冷痛,赤白帶下。


當歸(二錢) 良薑 乾薑 附子(各一錢) 柴胡(七分) 升麻 蠍梢(各五分) 甘草(炙,六分)


炒黃鹽(三分) 黃柏(少許)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為丸亦得(良薑、乾薑,大治臍下冷痛;鹽柏引之就下;蠍梢直至痛所;升、柴引左右清氣上升;鹽柏引諸濁陰下降)。


東垣回陽丹注云:必用炒黃鹽,無則不效,蓋寒疝之要藥也。


酒煮當歸丸


治 疝,白帶下注,香港腳,腰以下如在冰雪中,居火炕以濃衣重蓋猶冷,小便不止,與白帶長流而不禁固,肌肉消瘦,面白目青,目 無所見,身重如山,行步欹側,腿膝枯細,大便閉結,心下痞悶,懊 ,飲食不下,面垢背寒,小便遺而不知。


此上中下三陽真氣俱竭,故噦嘔不止,胃寒之極也。


其脈沉緊而澀,按之空虛。


若脈洪大而澀,按之無力,猶為中寒之證,況按之空虛者乎?


按之不鼓,是為陰寒之極也;


其空虛,乃氣血俱虛之極也。(帶脈為病,男子七疝,女子瘕聚,此以 疝在女子豈與男子同歟?嘗聞女子形如茄,突出陰戶是亦疝也,故云然。 諸症皆寒,獨便閉心下痞,懊 似熱。 凡緊脈不拘浮沉均以為寒,按之不鼓,無問大小,皆以為虛。診者當須識此。 既曰血氣俱虛,而本方中曾無一味氣藥,而血藥又止一味當歸,豈真陽已竭,即甘溫之味,亦未易為力也,芍、地能滯陽氣,故亦不用)


當歸(一兩) 香(半兩) 黑附子(炮去皮臍) 良薑(各七錢)


上四味,銼如麻豆大,以好酒一升半同煎,煮至酒盡為度,炭火焙乾,同為細末,入下藥:炒黃鹽 丁香(各半兩) 全蠍(三錢) 柴胡(二錢) 升麻根 木香(各一錢) 苦楝子 甘草(炙,各五分) 玄胡索(四錢)


上同為細末,酒煮,面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宿食消盡,淡醋湯下。


忌油膩冷物酒面。(妙在前四味用酒煮,又以酒糊丸者,峻補其下,使真陽之氣,生於九淵,上於九天也。其後九種,或引之於降,或佐之於升,有開結透關之妙。非精識病源,究心藥石者,不能到也!然其力量博大,非善用者不敢)


暖宮妙應丸


治婦人赤白帶下,及子宮虛冷無子者。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艾葉 茯苓 龍骨 牡丹皮 赤石脂 牡蠣(各等分)


上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艾醋湯下。(此方以四物合成劑,又以艾葉暖其下,茯苓滲其濕,牡丹清其瘀,宜乎子宮溫而懷妊矣)


鶴頂丸


治帶下之證有三,(此三十六疾)未嫁之女,月經初下,止而即得,或浴之以冷水,或熱而扇,或當風,此室女病帶下之由;


有嫁之婦,陰陽過多,即傷胞絡,風邪乘虛而入,胞經觸冷,遂成穢液,與血水相連而下;


產後帶下,由亡血失氣,傷動胞絡,門開而外風襲,肌體虛而冷風入,冷風與熱氣相連,故成液而下,冷則多白,熱則多赤,冷熱相交,赤白俱下。


當歸(七錢半,酒浸) 附子(炮,去皮,半兩) 龍骨(鹽泥包 ) 吳茱萸(湯泡,去涎) 赤石脂(火 ,醋淬) 乾薑(炮,各兩半) 牡蠣(一兩二錢,鹽泥包 ) 艾葉(一兩,以醋半盞煮干)


上為細末,研勻,醋糊和丸,如桐子大,以赤石脂為衣。


每服五十丸,空心用艾葉、食鹽、烏梅煎湯下。(此大熱之劑,非真寒者不可服)


白蘞丸


治室女衝任虛寒,帶下純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正當氣旺之年,豈可輕用溫熱之劑,獨以純白二字推之,便得虛寒之真,故可用鹿茸耳)


鹿茸(酒蒸,焙,二兩) 白蘞 狗脊(燎去毛制,各一兩)


上為細末,艾煎醋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神仙聚寶丹


(一名琥珀朱砂丸) 治婦人血海虛寒,外乘風冷,搏結不散,積聚成塊(經曰:氣有是動,血為所生病。


據此所言,病 先由血海虛寒,故氣不能溫,又為風冷外乘,故致血結不能散,非溫行不可,故此方乃於血中行氣,氣中行血,所謂氣行血流,自無病也)。


或成堅癖,及血氣攻注,腹脅疼痛,小便急脹,或虛鳴,嘔吐涎沫,頭旋眼花,腿膝重痛,面色萎黃,肢體浮腫,月候欲行,先若重病,或多或少,帶下赤白,崩漏不止,驚怖健忘,小便頻數或白,時見虛熱盜汗,羸瘦。


此藥不問胎前、產後、室女,並皆治之,常服安心去邪,逐敗血,養新血,令有子。


當歸 木香 琥珀 沒藥(各一兩) 滴乳香(二錢半) 麝香 辰砂(各一錢)


上各另研為細末,合一處研勻,水丸如龍眼核大。


每用一丸,溫酒磨下,不拘時。胎息不順,腹內疼痛,一切產難,酒童便磨下。


產後血暈,敗血奔心,口噤舌強,或惡露未盡,發渴面浮,煎烏梅湯,和童便磨下。


室女月候不調,溫酒磨下半丸。


產後血氣不調,童便磨下。


茱萸浴湯


治下焦虛冷,臍腹疼痛,帶下五色,月水崩漏,淋瀝不斷。


吳茱萸(湯泡) 杜仲(炒去絲) 蛇床子 五味子 丁皮(各一兩) 木香 丁香(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用半兩,以生絹袋盛,水三大碗,煎數沸,乘熱熏下部,通手淋浴,早晚二次熏洗。(此茱萸湯至下四方,皆外治法,於上熱下寒,難服溫補之藥者宜之,蓋以人功挽回造化,今罕知此。


亦有病者不能言,醫者無以應,徒自待斃而已)


坐藥龍鹽膏


治帶下。


玄胡索(五錢) 厚朴(三錢) 當歸 茴香 炒黃鹽 酒防己 肉桂 紅豆 龍骨(各二錢) 川烏頭(炮) 丁香 木香(各一錢半) 良薑 木通(各一錢) 全蠍(五枚) 枯礬(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綿裹留絲在外,納陰戶內。


勝陰丹


為上藥力小,再加三錢,內加行性熱藥。


羌活 柴胡(各二錢) 大蒜(一錢) 破故紙(與蒜同焙,一錢) 三柰子 川烏頭 大椒(各五分)


甘松(三分) 升麻 枯白礬(各二分) 全蠍(二個)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


同前法制用。


回陽丹


(此東垣先生方)


全蠍 升麻 甘松(各二分) 草烏頭 羌活(各三分) 大椒 三柰子 蓽茇 枯礬(各五分)


大蒜 破故紙(各二錢) 水蛭(三條炒焦,二錢) 川烏頭 柴胡(各七分) 虻蟲(三個,去翅足,炒) 炒黃鹽(一錢,必用之藥,去之則不效)


上為細末,依前制如指尖大。用綿裹,納陰戶中,覺臍下暖為效。


如聖丹


治婦人經脈不調,赤白帶下。


枯礬(四兩) 蛇床子(二兩)


上為末,醋為丸,如彈子大,用胭脂為衣。


綿裹放陰戶中,定坐半日,熱極再換。


大抵月水不通,赤白帶下,多因子宮不潔,服藥難效,下取易痊,且速效而不傷臟氣也。


一方用枯礬、川烏各等分,煉蜜丸,如彈子大,綿裹納陰戶中,治帶下絕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24:05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三●赤白帶下門●治帶下滑脫


側柏地榆湯


治赤白帶下,以致不能成孕。


黃 側柏葉 地榆 烏賊魚骨 白僵蠶 牡蠣(用鹽泥固濟,火煨透去泥研,各一錢) 白芷 肉蓯蓉(酒浸) 蛇床子(各一錢二分)


上銼。


加生薑三片,水煎,半飢時服。(主閉藏者腎,若滑脫者,腎氣不固也。牡蠣鹹寒而益腎;蛇床辛溫而壯氣;其清而燥澀者,則柏葉、地榆、烏賊;其溫而補氣者,則黃 、蓯蓉;若白芷行陽明於血海,僵蠶散結氣以消痰)


白芷散


治赤白帶下。


白芷(二兩) 海螵蛸(二個, ) 胎發(一團, )
 

上為細末。空心溫酒調下二錢。(螵蛸澀氣,胎發澀血,白芷行陽明之氣而散濕,以助溫升之用)


伏龍肝散


治赤白帶下,久患不瘥, 悴乏力,六脈微濡。


棕櫚(不拘多少,燒爛,急以盆蓋,蔭冷存性) 伏龍肝(於灶直下取赤土,炒令煙盡) 屋梁上懸塵(炒令煙盡,去火毒)


上各等分研勻,入龍腦麝香各少許。每服三錢,溫酒或淡醋湯下,患十年者,半月可安。(火土之性而生燥,燥則足以培土。梁上塵得土氣之飛揚而上升,升則土氣不陷而濕不生;棕櫚為止澀之用;腦、麝少入,取其能散,然於久病成 悴之人,恐非補劑不可)


馬蹄丸


治白帶不絕。


白馬蹄 禹餘糧(各四兩) 龍骨(三兩) 烏賊魚骨 白僵蠶 赤石脂(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空心酒下。


不止,加至三十丸。(馬蹄得乾金在下之健體而入肝,僵蠶得燥金之剛氣而制木;余糧、赤石脂以固血之脫;龍骨、烏賊以固氣之脫。蓋肝主疏泄而藏血,疏泄者氣脫,氣脫則血不藏,以金平之,而健其升,以血澀之,而固其氣,宜其為治漏之要藥也)


固真丸


治白帶大下不止,臍腹疼痛,其寒捫之如冰,陰中亦然,目中溜火上壅,視物無所見,齒皆惡熱飲痛,須得黃連末擦之,其痛乃止,惟喜干食,大惡湯飲。


此病皆寒濕乘其胞內,故喜干而惡濕;


肝經陰火上溢走於標,故上壅而目中溜火;


腎水侵肝而上溢,故目中無所見;


齒惡熱飲者,是少陽陽明經中伏火也。


當大瀉寒濕,以丸藥治之。


故曰寒在下焦,治主宜緩,大忌湯散。


以酒製白石脂、白龍骨,以枯其濕,以炮乾薑大辛熱瀉寒水,以黃柏之大寒為因用,又為向導;


故云:古者雖有重罪,不絕人之後。


又為之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意。


又瀉齒中惡熱飲也,以柴胡為本經之使,以芍藥半錢導之,恐辛熱之藥太甚,損其肝經,故微瀉之;


以當歸身之辛溫,大和其血脈,用藥之法備矣。


白石脂(燒赤水飛,研細焙乾) 柴胡(各一錢) 白龍骨(二錢酒煮晒乾,水飛為末) 當歸(酒洗,三錢) 乾薑(炮,四錢) 黃柏(酒洗) 白芍藥(各五分)


上為細末,水煮稀糊為丸,如雞頭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宿食消盡,煎白沸湯放溫送下,無令胃中停住,待少時,以早膳壓之,是不令熱藥犯胃。


忌生冷硬物,與酒濕面。(服藥有法亦有期,讀此又得一種經緯)


一方


治赤白帶下,不問遠年近日,並皆治之。


龍骨(半兩) 舶上硫黃(三錢)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空心無灰酒下。(大溫下元之寒濕,惟久病虛寒者宜之,若為丸服之更佳,恐其僭上也)


茅花散


治婦人血崩不止,赤白帶下。(此方自是血崩藥,當入血崩證)


茅花(一握) 棕櫚皮(三寸) 嫩荷葉(三張) 甘草節(二寸)


上為細末。


空心酒調半匙服。


雙白丸


治白帶如神。(燥濕滲濕)


鍛石(一兩) 白茯苓(二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水下。


白附子丸


有婦經年崩漏不止,諸藥不效,脈濡微,此與前伏龍肝散兼服愈。


白附子(四兩) 附子(二兩) 黃狗骨頭(四兩,燒灰) (妙在狗骨頭灰,蓋有溫澀之能耳)


上為細末,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地榆膏


治赤白帶下骨立者。(此澀血涼劑,濕熱勝而滑脫者宜之。)


地榆(一斤)


用水三升,煎至一半,去渣,再煎如稠餳,絞淨,空心服三合,日二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26:04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三●赤白帶下門●治白濁白淫

 

加味四七湯


治婦女小便不順,甚者陰戶疼痛。


半夏(湯洗七次,一兩) 厚朴(薑汁製) 赤茯苓 香附子(炒,各半兩) 紫蘇 甘草(各二錢)


上 咀。


分四帖,每服水二鐘,薑三片,煎至八分,去滓,加琥珀末一錢,調服。


然以半夏為君,則知內外二因,皆能令氣鬱而生濕生痰也,香附治內,紫蘇治外,其余又兼內外,以佐其成功,然不有琥珀為之通竅燥濕,則亦不能為效也)


鎖精丸


治小便白濁,或白帶淋瀝。


破故紙(炒) 青鹽 白茯苓 五味子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或酒下三十丸。


固精丸


治下虛胞寒,小便白濁,或如泔,或如凝脂,或小便無度,腰重等證。


牡蠣( 粉) 桑螵蛸(酒炙) 龍骨 白石脂 白茯苓 五味子 菟絲子(酒蒸焙) 韭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夫坎者水也,腎主之,而坎中之一陽,乃腎中之真氣,氣固則水旺,水旺則氣溫。氣溫則下元暖而先天不虛。若白濁久而如泔如脂,或小便無度,皆氣脫也。氣脫則下焦無火,而水不溫矣,安得水升而火降哉?此方能固脫溫氣,斂藏真火,誠治虛寒要藥。於男子亦宜用)


內金鹿茸丸


治婦人勞傷血脈,胞絡受寒,小便白濁,日夜無度,臍腹疼痛,腰膝無力。


鹿茸 黃 雞內金 肉蓯蓉 五味子 龍骨 牡蠣 遠志肉 桑螵蛸 附子(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或米飲任下。(按鹿茸、蓯蓉、黃 、附子,有益精、益氣、溫腎之功;內金、牡蠣、螵蛸、龍骨有固澀禁便之用;五味、遠志,生津液而入腎,以補正氣,其為補下無疑。男女俱可服)


金鎖正元丹


治真氣不足,吸吸短氣,四肢倦怠,腳膝酸軟,目暗耳鳴,遺精盜汗,及婦人白濁白淫等證。


肉蓯蓉(洗焙) 紫巴戟(去心) 葫蘆巴(炒,各一斤) 補骨脂(酒浸炒,十兩) 五倍子(半斤) 茯苓(去皮,六兩) 朱砂(三兩,另研) 龍骨(二兩)


上為末,入藥研令勻,酒和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任下。(肉蓯蓉男得之而助陽,女得之而孕育;巴戟補髓添精;葫蘆巴治虛冷;補骨脂起陽衰;五倍子燥陰濕;茯苓陽中之陰;朱砂鎮心之主,寓降火升水之妙;龍骨固脫,故為下元真氣不足者所服也)


威喜丸


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余瀝常流,小便濁,夢寐頻泄,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濁白淫,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


黃蠟(四兩) 白茯苓(去皮,四兩作塊,用豬苓二錢半,同於瓷器內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豬苓)


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杵為丸,如彈子大。


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


忌米醋,只吃糠醋,尤忌使性氣。(味之淡者,莫過於蠟,而淡之滲者 ,莫過於茯苓,蓋淡者天之陰,天氣降則水生,水生則火有制,而又以豬苓煮茯苓者,欲其滲之速,以蠟為丸者,欲其降之深也,亦忌使性之句,戒助肝氣也)


烏金散


治身熱口燥氣塊築痛,下黃水如葵汁。


百草霜(炒) 紫金皮(米泔浸煮,炒黃) 粉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二錢,艾湯或醋湯,空心調下。


心嘈,豬血入鹽酒下。


白帶,用鯉魚一尾,去腸不去鱗,將油發一團,入魚肚內,黃泥固濟,炭火內 存性,去泥,研魚為末,每用一錢,以陳酒調,同前藥服。(紫金皮通血中之氣而散血,百草霜止葵汁之水而除黃,氣通血行,塊痛自止,妙在甘草等分,不然何以能治身熱口燥也)


一方


治婦人久積虛寒,小便白濁,滑數不禁。


鹿茸屑(炒黃)


為細末。


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服。(此方簡切,久服彌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36:03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四●虛勞門●論婦女虛勞與男子不同


準繩


云:勞倦所傷,用補中益氣湯調治(補中益氣,是治勞倦內傷之劑,乃初治法,非久病勞瘵骨蒸所宜)。


乃暴病也,失治而有發熱潮熱,盜汗咳嗽,諸證出焉,謂之虛勞。


又復失治,而有皮聚毛落,飲食不為肌膚,骨髓中熱,經閉不行,諸證出焉,謂之瘵骨蒸熱。


至於傳尸之疾,別自一種,其源不起於勞欲,其流或至於滅門。


余於雜病首冊,則既條分而備列矣。


然男以精為主,女以血為主,其致病既殊,其施治亦異,故應別著方法(精血雖殊,而虛勞形症不遠,治亦不異,宜與雜症參看)。


而陳氏《良方》,分勞瘵、骨蒸勞、血風勞、氣虛勞、風勞、冷勞、熱勞、客熱等門,未免惑亂,後人靡所適從,今厘正如左,醫者更參雜病虛勞傳尸勞二門而用之,則無道少之患矣。(按血風勞者,肝血虛而風熱成勞也;風勞、冷勞,因虛乘襲,日久變成勞熱。氣虛者,氣不足。熱勞者,血不足至骨蒸勞瘵,大都難治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36:53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四●虛勞門●論初病大法


保命集


云:治婦人虛勞,《局方》中謂首尾六合,如大聖散、熟地黃丸,是治無熱虛勞也;


中道藥,牡丹煎丸,空心食前,人參荊芥散,臨臥食後,是治有熱虛也。


戴氏


曰:有病後血虛者,有本體血虛者,其人往來寒熱,或五心發熱,言語無力,面色萎黃,頭目昏暈,變生諸疾。


芎歸東加羊肉少許,或十全大補湯、四物湯、養榮湯服之,血虛而氣旺者,宜抑氣湯,即香附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44:19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四●虛勞門●論無熱虛勞


(無熱虛勞,乃陽虛症,其病自上而下,損之脈也,法宜溫補,惟東垣、元禮、立齋先生,獨得其治,宜宗之。氣虛易補,宜早為妙,不比有熱虛勞之難療理也)


大全


云:婦人冷勞,屬血氣不足,臟腑虛寒,以致臍下冷痛,手足時寒,月經失常,飲食不消,或時嘔吐,惡寒發熱,骨節酸疼,肌膚羸瘦,面色萎黃也。


薛氏


曰:前證有內外真寒,有內外真熱,有內真熱而外假寒,有內真寒而外假熱者。


若飲食難化,大便不實,腸鳴腹痛,飲食畏寒,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內外真寒之證也,宜用附子理中湯以回陽,八味地黃丸以壯火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飲食喜冷,手足煩熱,面赤嘔吐,不畏風寒,此內外真熱之證也(有熱無熱,可以占氣血虛實矣。


立齋證治方法,可補前論不足),宜用黃連解毒湯以消陽,六味地黃丸以壯水。


若飲食如常,大便堅實,胸腹痞脹,飲食喜寒,手足逆冷,面黃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熱而外假寒也,亦用解毒湯、六味丸。


若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吞酸噯氣,胸腹痞滿,手足逆冷,面赤嘔吐,畏見風寒,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亦用附子理中湯與八味丸,當求其屬而治之。


經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使不知真水火之不足,泛以寒熱藥治之,則舊疾未去,新病復生矣。


夫所謂屬者,猶主也,謂心腎也,求其屬也者,言水火不足而求之於心腎也,火之源者,陽氣之根,即心是也,水之主者,陰氣之根,即腎是也,非謂火為心源為肝,水為腎主為肺也。


一婦食少作嘔,口吐痰涎,面黃腹痛,月經不調,手足逆冷,此內外俱寒之證(以內外俱寒而不用附子、理中,何也),以六君加香附、木香,治之而愈。


一婦忽嘔吐酸水,內熱作渴,飲食不進,惟喜冷水,面色青赤,投之以藥,入口即吐,此內外真熱之症,積十余日,以黃連一味,煎湯飲之,徐加白朮、茯苓,仍加陳皮、當歸、炙草,至月余,始進米飲稀粥,調理而愈。(以內外真熱,不用三黃解毒,而以一味黃連者,瀉火之源也,其余加白朮等藥者,抑恐苦寒傷胃耳)


一婦內熱作渴,大便秘結,畏惡風寒,手足逆冷,此內真熱而外假寒,先用黃連解毒湯,後用六味丸而愈。(有熱渴、便秘二症,故雖逆冷,亦是假寒。然亦有可下者,後用六味丸,求其屬也。然須以脈有力無力分虛實)


一婦初患痰喘熱渴,醫以降火散氣治之,肌日削而氣日索,延至甲辰,木旺痰盛,身熱口腐,腹脹神昏,絕食幾死,此虛熱無火,投以壯火生土之劑,隨服隨效。


越數歲,夏初,坐則頭墜,不能起視,臥則背冷,覺風透體,煩熱暈眩,咳嘔痰涌,手足麻冷,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之證也,遂以大補薑附之劑投之,不三四服而大勢已平,仍以前藥加減而愈。(此得熱因寒用之法從之)


韓懋治其嫂年三十余(此案系重出,然不刪去者,存之以備遺亡也),十八胎,九 八夭,會家難作,驚憂過甚,遂昏昏不省人事,口唇舌皆瘡,或至封喉,下部虛脫,白帶如注,如此四十余日,或時少蘇,至欲自縊,悲不能堪,醫或投涼劑解其上,則下部疾愈甚,或投熱劑,及以湯藥熏蒸其下,則熱暈欲絕,此亡陽證也(明是上實下虛,得熱因寒用),急以鹽煮大附子九錢為君,制以薄荷、防風,佐以芎、歸、薑、桂之屬,水煎,入井水冷與之,未盡劑,鼾睡通宵,覺即能識人。


或曰:此何謂也?


曰:方書有之,假對假,真對真爾,上乃假熱,故以假冷之藥從之,下乃真冷,故以真熱之藥反之,斯上下和而病解矣,繼以女金丹。


錯綜以三二方,不但去其疾,且調治元氣,無何連生二子。


以上論及治驗,有無當於虛勞者,而實治寒與熱變通之大法爾,不可不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46:07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四●虛勞門●論有熱虛勞


此屬陰虛,乃自下而上,至脈之病也,宜以丹溪、節齋、古庵諸公之方參用,然陰虛難治,以血生於氣,先無形而後有形也。


且滋陰之劑,有害脾胃,脾傷則氣損,氣損則血無以生,氣盛則火有所助,誠難調治,惟審胃氣有無以決治,則此為良法耳。


大全


云:婦人熱勞,由心肺壅熱,傷於氣血,以致心神煩躁,頰赤頭疼,眼澀唇干,口舌生瘡,神思昏倦,四肢壯熱,飲食無味,肢體酸疼,心忪盜汗,肌膚日瘦,或寒熱往來,當審其所因,調補氣血,其病自愈矣。


薛氏


曰:熱勞乃壯火食氣(壯火食氣是言實火,非同勞熱之火可補),虛火煎熬真陰之所致也。


王太仆云: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太仆所論,乃真水真火,此根有生中來,故當求屬,以衰之),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是無火也,當治其心。


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


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


竊謂(竊謂以下諸症,或肝或脾或肺,而心腎者甚少,總以分氣分血主治,卻與求屬之意不同)前證(此下二十節,分經症虛實定方,確有見解),若肝脾血虛,用四物參朮;


肝脾鬱怒,小柴胡合四物湯;


脾胃氣虛,補中益氣湯;


肝脾血虛,加味逍遙散;


肝經風熱,加味小柴胡湯;


心經血虛,天王補心丹;


肺經氣虛,人參補肺湯;


肝經血虛,加味四物湯;


大抵午前熱屬氣分,用清心蓮子飲(方見雜病赤白濁);


午後熱屬血分,用四物湯參、朮、牡丹皮;


熱從左邊起,肝火也,實則四物湯龍膽、山梔,虛則四物、參、朮、黃?;


熱從臍下起,陰火也,四物、參、朮、黃柏、知母酒拌炒黑、五味子、麥門冬、肉桂,如不應,急用加減八味丸;


不時而熱,或無定處,或從腳心起,此無根虛火也,用加減八味丸,及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主之。


一婦經行不調,飲食少思,日晡熱甚,此肝脾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加山茱萸、山藥、壯丹皮、麥冬、五味而愈。


次年秋,寒熱如瘧,仍用前藥而愈。 


一婦生育多胎,月經不調,兩足發熱,年余,其身亦熱,勞則足酸痛,又年許,唇腫裂痛,又半年,唇裂見血,形體瘦倦,飲食無味,月水不行,此氣血俱衰之證,彼誤用通經丸等藥,復傷氣血,遂致不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47:07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四●虛勞門●論瘵骨蒸熱


準繩


云:五勞六極七傷諸證治,已見雜病虛勞門,茲不贅敘。


婦人致此,多因經行胎產,或飲食起居七情,重傷肝脾之所致,又或失於調攝,或過於攻伐而成,與男子治法,稍有不同。


故匯集古禁方專治婦人者於此,若欲究其源流,更當稽之彼籍。


良方


云:骨蒸勞者,由積熱附於骨而然也(此至脈之病也,夫腎主骨,骨至於蒸,真陰竭矣,陽何以依)。


亦曰傳尸、?、伏連、無辜,其名不一,此病皆由脾胃虧損所致。


其形羸瘦,腹脹泄痢,肢體無力。


傳於腎,則盜汗不止,腰膝冷痛,夢鬼交侵,小便赤黃;


傳於心,則心神忪悸,喜怒不時,頰唇赤色,乍熱乍寒;


傳於肺,則胸滿短氣,咳嗽吐痰,皮膚甲錯;


傳於肝,則兩目昏暗,脅下妨痛,閉戶忿怒。


五臟既病,則難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48:18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四●虛勞門●論血風勞

 

大全


云:婦人血風勞證(肝熱生風,故病名血風,曰勞者,病久血虛月候不行,而發熱不止也),因氣血素虛,經候不調,或外傷風邪,內挾宿冷,致使陰陽不和,經絡痞澀,腹中堅痛,四肢酸疼,月水或斷或來,面色萎黃羸瘦。又有因產後未滿百日,不謹將護,臟腑虛腫,百脈枯竭,遂致勞損(此是肝腎之陰不足,當從至脈主治)。


久不瘥則變寒熱,休作有時,飲食減少,肌膚瘦瘁,遇經水當至,即頭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疼痛,身體煩熱,足重面浮,或經水不通,故謂之血風勞氣也。


薛氏


曰:東垣云: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因熱懶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


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存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氣,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

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


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以黃?建中湯治之。


一婦人勞則足跟熱痛,此足三陰血虛,用聖愈湯而痊。


後遍身瘙癢,誤服風藥,發熱抽搐,肝脈洪數,此肝家血虛,火盛而生風,以天竺黃、膽星為丸,用四物麥冬、五味、芩、連、炙草、山梔、柴胡煎送而愈。


一婦素清苦,勤於女工,因感風邪(此所謂風勞也,當從損脈治),自用表散之劑,反朝寒暮熱,自汗盜汗,形氣虛甚,其脈或浮洪或微細,其面或青白或萎黃,此邪去而氣血愈虛也,用十全大補湯三十余劑,漸愈,又用加味逍遙散,兼治半載而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53:42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四●虛勞門●治虛勞平補諸方


(此下諸方於虛損初病者,宜酌用之)


增損四物湯


治婦人氣血不足,四肢怠惰,乏力少氣,兼治產後下血過多,榮衛虛損,陰陽不和,乍寒乍熱。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參 乾薑(炮) 甘草(炙,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熱服。(夫血病治血,氣病治氣,人所易也。而血病補氣,氣病補血,人未盡知,故四物復有增損之法。蓋以地黃滯氣而損脾,非四肢怠惰、乏力少氣者所宜,故當損;而人參、甘草所以益脾也,故當增;若炮薑既能溫中,又能引血以歸氣,此增損之妙也)


六神湯


治脾氣不和,榮衛不足,怠惰困倦,不嗜飲食,服之補養真氣,進美飲食,充澤肌膚。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黃 地骨皮(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溫服。(按充肌澤膚者,衛氣也,氣不可熱。此方以黃益衛氣,而又以地骨皮清衛熱,則無壯火食氣之虞。又以四物引衛氣,以歸四臟而主血,則又有少火生氣之用,如是則榮衛足而困倦去矣。其曰脾不和,不嗜食,亦為氣不足之病,氣足則愈也,宜知之)


聖愈湯


治血虛心煩,睡臥不寧,或五心煩熱。


黃 當歸(酒洗,各一錢) 人參 川芎 熟地(酒洗) 生地(酒洗,各五分)


上水煎服。(聖愈湯重在血虛心煩四字,然去白芍而用生地者,所以涼心生血也,川芎之用,豈為火鬱宜散歟?不若以麥門冬易之)


加減大建中湯


治婦人胎前產後一切虛損,月水不調,臍腹絞痛,往來寒熱,自汗,口乾煩渴。


芍藥(二兩) 當歸 川芎 黃 肉桂(各一兩) 白朮 炙草(各七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五分,加薑棗水煎,食前服。(按前三方一用參、薑以溫中,一用黃、地骨以益衛清熱,一以參、 並用,而中外兩補均以四物加減,為血分居多,此名建中,又重在氣也,然桂之色可以通榮血,桂之氣味可以通衛氣,故本經以之通血脈,又同 、朮、甘草、薑、棗等,則建中之功尤大矣,以其兼中土也)


當歸建中湯


治婦人一切血氣不足,虛損羸乏。


當歸(四兩) 白芍(炒六兩) 肉桂(去皮) 甘草(炙,各二兩)


上 咀,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空心服。(此方以歸、芍為主,而無 、朮,雖薑、棗和中,然在血分建業,知配合之妙,則知古人之心。)


雙和散


治一切大病之後,虛勞乏力,補血益氣。(雙和者,專和榮衛而非建中意也。然即大建中湯以白朮易熟地而分兩亦殊,要知古人不執方,不泥法,讀之令人有言外之意)


黃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藥(炒各一錢) 肉桂 甘草(炙各五分)


上 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治形神勞倦,或飲食失節,以致脾胃虛損,清氣下陷,發熱頭痛,四肢倦怠,心煩肌瘦,日漸羸弱。


黃 人參(有嗽去之) 白朮(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當歸 陳皮(各七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稍熱服,(夫形勞者,氣傷於外,神勞者,氣傷於內,飲食不節者,中氣受傷,傷則水穀衰少,後天氣病,而上下二焦亦無所養。故以甘溫之劑,以益上中之氣,而又妙在升榮,以舉下陷之陽,使榮衛和而氣自益也,氣益則何病之有?故東垣先生一生得力盡在於此。其本方加減法,更妙,詳之)


八珍湯


治脾胃虧損,氣血俱傷。蓋人之生,以脾胃為主,脾胃一虛,諸臟失所,百病生焉,即四君子合四物湯,加薑棗煎服。


歸脾湯


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或心脾傷痛,怠惰嗜臥,飲食不思。


方見血崩門(勞傷條。)


黃 散


治勞氣食後身疼倦,夜間盜汗。此因失血榮衛損也。


黃 (一兩) 防風 當歸 白芍 乾地黃(各七錢半) 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五錢,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溫服。(夫腎液入心為汗,而汗者陽之氣也,陽氣者,衛氣也,衛氣晝行陽則為氣為汗,行陰則為液為血,若盜汗者,為行陰之氣,反竊而外出以行陽也。此方用黃 益陽氣而固表,防風為之使,歸、芍、地黃引氣藥以歸陰,甘草從中以和榮衛,故諸症愈矣)


桔梗引子


治心不足,解勞倦,益血。


黃 人參 麥門冬(去心) 桔梗 甘草(炙,各一兩) 青皮(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桔梗飲,治氣不足也,故以參、 、甘草為君,加麥門者,所以通心而清火,苦梗載諸藥以益上焦之氣,青皮利膈氣以制諸藥之壅,所謂血生於氣。


劫勞散


治心腎俱虛,勞嗽二三聲無痰,遇夜發熱,熱過即冷,時有盜汗,四肢倦怠,體劣黃瘦,飲食減少,夜臥恍惚,神氣不寧,睡多異夢。此藥能治微嗽有唾,中有紅線,名曰肺痿,失治便成羸劣之疾。


白芍藥(六兩) 黃 (蜜炙四兩) 人參(去蘆) 白茯苓 半夏(湯泡七次) 甘草(炙)


當歸(去蘆,酒洗) 五味子 阿膠(炒) 熟地黃(洗淨焙乾,各二兩)


上 咀,每服三錢,生薑七片,棗三枚,水煎溫服,日三。(人身以氣血為用,五臟以心腎為主,心腎者,氣血之父母。此方以三物補氣,以三物補血,以三物止嗽,消痰斂肺,似矣。然半夏性燥損血,用之何居?蓋氣以黃 為君,血以白芍為君,而又以熟地、阿膠潤燥,五味、人參生津,則又何害於燥?然以之治微嗽,有唾則可,若以之治紅線則非今人所敢及也。幸斟酌之,況同人參、黃 ,尤未敢輕用)


補肺湯


治勞嗽,五臟虧損,晡熱發熱,盜汗自汗,唾痰喘嗽。


人參 黃 (炒) 紫菀 五味子(炒,各五分) 熟地黃 桑白皮(炒,各一錢)


上銼,水煎入蜜少許,食後服。(有謂嗽忌參、 ,痰忌熟地,而此方概用之,非得知也)


補方丸


治婦人虛損諸疾。


白朮 熟地(各一兩) 當歸 白芍藥(炒) 川芎 黃 人參 陳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此即八珍意,而陳皮、茯苓之取舍,當思之)


人參丸


養陰,生血,補虛。


人參 白朮 鹿角膠(炒) 當歸 芍藥 川芎 熟地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此亦八珍意也,以為丸,故去甘草,以淡滲,故去茯苓,而鹿角膠之用,非以其為氣血之屬,而補督脈,充腦髓乎)


七補丸


治婦人氣血虛弱,衝任不和,腹中經結,狀若懷孕,月候尚來,未分經脈,宜服此方。


當歸 川芎 芍藥(各三錢) 熟地 白朮 白芷 阿膠(炒,各二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米飲下。(四物、阿膠可以補任脈之虛,白朮、白芷可以調衝脈之氣,以其經結如孕,經脈未分,故制方如此)


十補丸


治婦人諸虛百損,榮衛不調,形體羸瘦,面黃背倦,口苦舌乾,心忪多汗,血衰氣盛,寒熱往來,一切血崩帶下,墮胎落孕,此藥皆治,孕婦服之,尤有神效。


熟地黃(淨洗酒浸,蒸過焙於稱重,四兩) 肉蓯蓉(洒浸焙乾) 人參 黃 (去蘆,蜜炙)


當歸(酒浸) 川芎 白芍藥(洗) 白茯苓 白朮(去蘆炒,各二兩) 肉桂(去皮,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用好酒調山藥末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前米湯或溫酒下。(此即十全大補東加肉蓯蓉也,本草以蓯蓉為黑司命,能治男子絕陽不興,婦人絕陰不產,故加之。然丸方用甘草者甚少,而此乃如方用之,又不以蜜丸,而以酒調山藥為糊者,欲使丸無太緩之能,功有十全之驗也)


滋陰百補丸


治婦人勞傷氣血,諸虛百損,五勞七傷,陰陽不和,乍寒乍熱,心腹疼痛,不思飲食, 羸乏力。


香附(一斤,用酒、醋、鹽湯、童便各浸四兩,焙乾) 益母草(半斤) 當歸(酒洗,六兩)


川芎 熟地黃(薑汁炒) 白朮(各四兩) 白芍藥(炒,三兩) 玄胡索(炒) 人參 白茯苓(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砂仁湯或酒或醋湯白滾水任下,空心服。(此方不惟理氣補虛,而且善調經種子,然有甘草,而又以蜜為丸者,為以香附、益母為君,故無傷於甘丸而緩也)


羊乳丸


治虛勞羸瘦。


黃 (蜜炙) 地黃(酒浸蒸) 秦艽 山茱萸肉 柴胡 地骨皮(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人參湯下,不拘時候,日進一服。(此方以黃補上焦元氣,而配以地骨之苦寒,是補氣不補火,以熟地補下焦之水,而配以山茱之溫澀,是補水而又生肝,柴胡散結熱之氣,秦艽利一身之機,方以羊乳名者,以參、 有羊肉之功也)


六味丸


(一名地黃丸,一名腎氣丸) 治腎經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燥舌痛,齒牙不固,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發熱等證,其功不能盡述。


熟地黃(半斤,杵膏) 山茱萸肉 干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三兩)


上各另為末,和地黃膏,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湯下。


八味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弱,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臍腹疼痛,夜多漩溺等症。


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


(此方原名腎氣丸,為以腎中有生氣也,腎為坎,命門同之。


命門之氣,宜藏而不宜泄,故日慳臟,以其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也。


本方以地黃滋腎陰,以山茱、山藥、茯苓、澤瀉補四臟之氣,降而歸腎,而丹皮以瀉陰中伏火,火去而氣生精長,所以四臟皆有廩而生生不窮也。


名曰腎氣,豈無謂乎?


若八味者,又溫生氣於陰之中,以補火生土也,故下元虛而腹痛漩溺者宜之)


益陰腎氣丸


治諸臟虧損,發熱晡熱,潮熱盜汗,或寒熱往來,五心煩熱,或口乾作渴,月經不調,或筋骨酸倦,飲食少思,或頭目不清,痰氣上壅,咳嗽晡甚,胸膈痞悶,或小便赤數,兩足熱痛,或腳足痿軟,肢體作痛等症。


此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劑。


熟地黃(八兩,杵膏) 山茱萸肉 山藥(各四兩) 白茯苓 牡丹皮 澤瀉(各三兩) 當歸 五味子(炒,各二兩) 生地黃(酒浸杵膏)


上為末,入二膏,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淡鹽湯下。(按腎氣丸立自仲景,主作納氣歸元,故名之,今加益陰二字乃添蛇足也,豈立方之旨哉?


若五味猶能斂氣生津,生地尚可涼血瀉火,或少佐之,庶幾近理。


而當歸之用,殊失之矣!


或曰當歸味辛,可以潤腎燥,殊不知辛溫之味,乃流行之物,非所以納氣也。


蓋腎為水藏而陰生,所謂水深土濃也,動則氣散而水溢,所謂失藏其用也,觀水歸冬旺而反涸,長夏火旺而水行,可想命名之義矣!


辛溫之物,加於納氣丸中,宜乎否乎)


烏雞煎丸


治婦人百病,血氣虛勞,赤白帶下等證。


黃 當歸(各六兩) 香附子(四兩) 白茯苓(三兩) 人參 官桂 熟地黃 生地黃 地骨皮(各二兩)


上為烏骨白雞一只,男用雌,女用雄,籠住,將黃 末和暖面丸雞頭實大,喂雞眼生眵,吊死,去腸肚及毛,洗淨捶碎骨,入前藥並納雞腹內,用酒醋各一瓶,煮一宿,取骨焙乾,並研為末,用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雞巽木也,烏骨白毛,金水相生,木無火燥之義,於婦人所宜者,肝木為用,而陰生陽長也。但此方所配諸藥,雖以氣血為主,然參、 同官桂,則溫補太過,苟非血虛氣弱者不可)


人參鱉甲丸


治婦人一切虛損,肌肉瘦瘁,盜汗心忪,咳嗽上氣,經脈不調,或作寒熱,不思飲食。


人參 當歸 赤芍藥 杏仁(湯浸去皮尖,炒) 甘草(炙) 桔梗(去蘆) 柴胡(各一兩)地骨皮宣黃連 胡黃連(各七錢半) 肉桂(去粗皮) 木香(各半兩) 麝香(另研,五分) 鱉甲(一枚重二兩者,醋炙黃色)


上為細末,用青蒿一斤,研爛絞汁,童子小便五升,酒五升,同熬至二升,次入真酥三兩,白沙蜜三兩,再熬成膏冷,方下眾藥末,搜和令勻,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送下無時。


(此方謂治虛損者,為氣血不足也,故用參、歸,惟不足,則津液枯而肌肉瘦,故用酥,蜜以潤之,且酥、蜜同杏仁、甘、桔又可潤肺下氣而除嗽也。然氣不足則寒而心忪,血不足則熱而盜汗,故又於補氣血之中,一加柴胡、地骨、黃連以除熱,一加肉桂、木香以溫寒,赤芍散血中之瘀,杏仁破氣中之滯,胡連、鱉甲、青蒿、童便搜骨蒸之熱,而以麝香為引者,是欲內外通而結熱散也,又何不足之有)


艾煎丸


治婦人諸虛。


杜艾葉 大當歸(各二兩) 香附子(四兩)


上醋煮半日,焙乾為末,再用醋煮糊丸,艾醋湯下。(此方調氣調經,行血養血,凡艾附丸,可以此作祖)


味丸


補虛敗。


黃 (四兩,鹽水浸,火炙) 北五味(二兩)


上為末,秫米糊丸,空心鹽酒下。(此補氣秘方也。妙在用黃 以鹽水浸炙,用秫米以作糊丸,以其能開胃也,五味為佐,惟虛而吸吸短氣者宜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0:55:47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四●虛勞門●治無熱虛勞


附子理中湯


治真陽不足,飲食難化,大便不實,腸鳴腹痛,飲食畏寒,手足逆冷。


白朮 人參 乾薑(炮) 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每服四錢,加生薑十片,水煎服。(此方只在理中二字上體認,仲景原作大丸為煎,和渣同服,理中妙處,全在於此,今失其意,深可惜也。如大便不實者,還宜遵之)


黃 建中湯


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羸乏少力,此藥大生氣血,補益榮衛。


黃 (三錢) 白芍藥(炒,四錢) 肉桂(一錢半) 甘草(炙,二錢)


上 咀,作一服,加薑棗水煎,食前服(理中者,理土中之寒,建中者,溫血中之寒當歸建中,則溫榮以行血;黃 建中,則溫衛以行血。曰大建中,則氣血俱溫俱行矣!用者須得此意)


加味黃 湯


治陽虛惡寒。


黃 (二錢) 人參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銼,水煎服,甚者,加附子。


十全大補湯


治婦人冷勞最妙。(裡氣足則外氣充,外氣固則內氣足,此方內外相長,而以肉桂通經脈於表裡之間,則陽虛之寒釋矣!其加附子,又兼溫內也)


方見經閉血枯條。


渾身碎痛引子


治婦人勞倦。


虎骨(五錢) 防風 本 白芷 茯苓 甘草(炙) 白朮 當歸 白芍(炒) 續斷 附子(各二錢)


上為粗末,加薑棗煎,不拘時服。(主渾身之經絡者,肝也,而肝所以藏血以榮周身之筋,則一身之碎痛,當以肝為主。而生血之本,以脾為主,為脾統諸經之血也。防風行肝氣於周身;白芷行陽明於血海;甘、朮益中土以生血;歸、芍榮肝木於周身;附子溫內而通所不通; 本行上而散至巔頂;茯苓滲下而內達九淵;虎骨、續斷其搜筋骨諸邪而定痛者歟。其曰治勞倦者,必每因勞倦而常身痛者也)


木香丸


治婦人冷勞,經脈不調,臟腑氣滯,四肢疼痛,飲食無味,漸加羸瘦。


木香 琥珀 吳茱萸(泡) 當歸 牡丹皮 赤芍藥 三棱 附子(炮) 玄胡索 川芎(各七錢半) 乾薑 人參 桂心(各半兩) 北柴胡 鱉甲(醋炙,去裙 ) 白朮 厚朴 熟地黃 陳橘皮(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戊己丸


治新婚男子女人素稟虛寒,滑泄,飲食無味,肌肉不生,多睡少寐,終日昏蒙,夜多異夢,畏寒喜熱,吃食嘔吐清水,狀如翻胃。


此藥養脾開胃,滋血氣,長肌肉,添精益髓,補暖丹田。(此方補氣補血,破氣破血,溫氣行血,通氣養血,非真冷勞、氣滯、血寒、血凝者,不可妄服)


茴香 白茯苓 香附子(炒各三兩) 胡椒(五兩)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白朮(二兩)


朱砂(半兩,研細)


上為細末,生薑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日三服。


砂丸


治婦人冷勞,心腹積聚,腹脅疼痛,四肢羸瘦,不食。(此方全在破血散結。雖曰治冷勞,然實為心腹積聚日久,以致瘦瘁也。大概病根於冷,而至於瘦,故云。然若非真確,安敢妄用)


鱉甲(醋炙) 桃仁(去皮尖,麩炒) 木香 五靈脂(炒) 當歸(各一兩) 砂(二兩,醋一升熬成膏)


上為細末,用 砂膏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此方 砂太多,不宜輕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1:04:10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四●虛勞門●治有熱虛勞


逍遙散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


又主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肢體羸瘦,漸成骨蒸。


當歸(酒洗) 白芍藥(酒炒) 白朮 白茯苓 柴胡(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一方用一錢半者)


上銼散,水一盞半,生薑三片,麥門冬二十粒去心,煎七分,不拘時服。


一方用薄荷少許,無麥冬(此治肝脾血虛,木鬱不達而發熱者最當。


引用門冬所以除五心之煩,引用薄荷清肌骨之熱,一開表,一清裡,具見不同,皆因病而藥之也)。


熱甚,加牡丹皮、梔子炒。


骨蒸,加知母、地骨皮。


咳嗽,加五味子、紫菀。


吐痰,加半夏、貝母、栝蔞仁。


飲食不消,加山楂、神麯。


發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胸中作熱,加黃連、梔子。


心慌,加遠志、酸棗仁。


吐血,加阿膠、生地黃、牡丹皮。


自汗,加黃 、酸棗仁。


久瀉,加炒黑乾薑。


遍身痛,加羌活、防風、川芎,以利關節。


手足顫掉,加防風、荊芥、薄荷。


氣惱胸膈痞悶,加枳實、青皮、香附。


怒氣傷肝,眼目昏花,加龍膽草、黃連、梔子。


小腹痛,加玄胡索、香附子。


經閉不通,加桃仁、紅花、蘇木。


左腹血塊,加三棱、蓬朮、桃仁、紅花。


右腹氣塊,加木香、檳榔。(加法俱平正亦可法)


黃 散


治婦人勞熱羸瘦,四肢煩疼,心躁口乾,不欲飲食。


人參 黃芩 當歸(各七錢半) 赤茯苓 赤芍藥(炒) 黃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地骨皮(各一兩) 柴胡(一兩半) 甘草(炙,一錢半)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子芩散


涼心肺,解勞除熱,使榮衛順,血不絕。


黃 (一兩) 人參 白芍藥 白茯苓 子芩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各半兩) 苦梗(二錢半)


上為粗末,先用竹葉一握,小麥七十粒,水三盞,薑三片,煎至一盞半,入藥末三錢,重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較前方少四味,而赤芍又不同,即可以得其補瀉之意矣,以竹葉、小麥為引者,重在心肺之意)


知母散


治婦人勞熱,體瘦壯熱,四肢煩疼,咽喉不利,少思飲食。


柴胡 生地黃(各一兩) 知母 黃芩(炒) 赤芍藥(炒) 射干 麥門冬(去心) 升麻(各七錢半) 甘草(炙微赤,半兩)


上為粗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淡竹葉二十七張,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此方較前黃 散無參、 、歸、茯、地骨,而加知母、射干、升麻,其重在咽喉不利也。然參、 有肺熱還傷肺之戒,故不用,而知母、射干又瀉火動大便,亦宜思之。若少思飲食,從咽喉不利來,則可用,從脾胃不足來,則不可輕用,臨症自考)


半夏散


治婦人熱勞,煩渴口乾,體瘦無力,四肢疼痛,或時寒熱,痰逆嘔吐,不思飲食。


黃 北柴胡 鱉甲(醋炙,各一兩) 大腹皮(七錢半) 半夏 知母 苦梗 人參 赤茯苓秦艽 赤芍藥 麥門冬 烏梅肉(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生薑三片,水煎溫服。(今人以半夏、大腹之類性燥,為勞熱大忌,而古方乃以半夏立名,以治熱勞,豈非異哉?

 

且曰治煩渴口乾,尤異也。


如秦艽可治肢節之疼,半夏可治痰逆之嘔,鱉甲同柴胡以治寒熱,烏梅同參、麥以治口乾,若大腹皮者,又監制參、 之滯氣也,雖異何疑?


轉而思之,又怪夫今之不古者多矣)


秦艽散


治心經有熱,血脈凝滯,五心煩倦。


秦艽 麥門冬(各一兩) 當歸 生地黃(各半兩) 地骨皮 鬱金 蘇木(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水一盞,紅花少許,同煎至七分,溫服。


若經脈調,不用紅花。


忌酒與熱物,此方可服一年。(此方以生地、麥冬涼血熱,秦艽、地骨除骨熱,其三味皆治血脈凝滯之物也,少加紅花,以見生血之功。專忌酒熱,以免助熱之累。然非真鬱金,不能服一年也)


鱉甲地黃湯


治熱勞,手足煩,心怔忡悸悶,婦人血室有干血,身體羸瘦,不為肌肉。


鱉甲(醋炙) 熟地黃(酒浸) 當歸 柴胡 白朮 茯苓 麥門冬(去心) 石斛 秦艽(各一兩)人參 肉桂(不見火) 甘草(炙)


上銼,每服四錢,生薑四片,烏梅半個,水煎溫服。(此方以地黃、當歸、麥門以滋榮血脈,以四君、石斛以清胃補脾,柴胡、鱉甲、秦艽以治骨蒸勞熱,亦八物湯之加減者。然以肉桂為佐,我不敢信以為熱勞法也。即以為法,須審其脈症何如)


胡黃連散


治婦人熱勞,體瘦、經脈不通,四肢疼痛,口乾煩渴,不得眠臥,飲食減少。


鱉甲(一兩半,醋炙黃去裙) 天靈蓋(酥炙黃) 柴胡 生地黃 地骨皮 黃 大黃(微炒) 犀角屑(各一兩) 當歸 胡黃連 青蒿 黃芩(各七錢半) 赤芍藥 木香 麝香(細研,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一錢三分,桃柳心各七莖,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犀角散


治婦人熱勞,心胸煩熱,不思飲食,四肢多疼,經脈澀滯。(此較前方大同小異,而力量自是懸別)


犀角屑 黃芩 甘草(炙,各半兩) 赤芍藥 虎杖 茯苓 地骨皮 麥門冬(去心) 枳殼(麩炒微黃) 當歸(各七錢半) 柴胡 紅藍花 鱉甲(醋炙黃,去 裙,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紅藍花散


治婦人熱勞,四肢羸瘦,經脈不通。


柴胡(一兩半) 紅藍花 生地黃 赤芍藥 當歸 鬼箭羽 虎杖 大腹皮 麥門冬(去心) 土瓜根 地骨皮 枳殼(麩炒,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赤芍、虎杖、土瓜根皆破血通經,腹皮、枳殼寬胸理氣,其他不過清心涼血解熱而已)


鱉甲散


治婦人熱勞,發渴壯熱,四肢煩疼,漸漸黃瘦,心胸躁悶。


鱉甲(醋炙黃去裙) 柴胡(各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一兩) 知母 川大黃(微炒) 地骨皮赤芍藥 黃 人參 黃芩 桑白皮(各七錢半) 甘草(炙微赤,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按此四方,大同小異,而柴胡、赤芍、地骨、鱉甲則常同,而參、 、大黃、枳殼、大腹之類,則互有去取,斫,輪者自有運斤之妙,臨症之際宜審症)


阿膠丸


治勞嗽,出血咯血,發熱晡熱,口渴盜汗。


阿膠(炒) 生地黃 卷柏葉 山藥(炒) 大薊根 五味子(炒) 雞蘇(各一兩) 柏子仁(炒) 人參 防風 麥冬(去心,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麥門冬煎湯下。


豬肚丸


治婦人熱勞羸瘦。


北柴胡 赤茯苓 人參 黃 (各一兩) 黃連(三兩) 地骨皮 木香(各半兩) 桃仁(去皮尖)


鱉甲(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用好豬肚一枚,淨洗,將藥末入豬肚內,以線縫合,蒸令爛熟,於瓷器內研如膏,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粥飲下三十丸,午食前再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5 01:05:27 | 只看該作者

濟陰綱目●卷之四●虛勞門●治骨蒸勞瘵


加味四物湯


治婦人骨蒸。


當歸 白芍藥(炒) 川芎 生地 地骨皮 牡丹皮(各等分)


上 咀,每服六錢,水煎服。一方加白朮。(此方以四物生四臟之陰,以地骨、牡丹解骨蒸之熱,其加白朮者,以土為萬物之母也,大意如此)


黃連散


治婦人骨蒸勞熱,四肢昏沉,背膊疼痛,面色萎黃,漸漸無力。


黃連(去須) 知母(各一兩) 鱉甲(醋炙,二兩) 柴胡 木通(各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


白朮 地骨皮 黃芩 犀角屑(各七錢半) 龍膽草(去蘆) 甘草(炙微赤,各半兩)


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生薑一錢,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夫腎之余氣,結而成骨,心火上爍,久則為蒸,此方以黃連、木通、犀角、麥門導心熱,柴、鱉、地骨清骨熱,知、芩救腎之母,龍膽瀉心,知母、白朮、甘草和諸藥而保脾,如是則壯火去而少火生,水日旺而骨蒸去矣,又何勞熱之有)


青蒿散


治婦人骨蒸勞熱,四肢煩疼,日漸羸瘦。


青蒿 鱉甲(醋炙,各二兩) 柴胡(一兩半) 黃連(去須) 黃 桑白皮 白朮(各一兩)


梔子仁 知母(各七錢半) 地骨皮 甘草(炙,各半兩) 龍膽草(二錢半)


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一錢三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前方有芩、通、犀、麥,此方有 、蒿、桑、梔,此又何也?然梔、連、龍膽,所以清水火之熱,桑、地、知母,所以瀉肺金之熱,柴胡、鱉甲、青蒿,解骨蒸勞熱,然肺瀉則氣傷於上,火去則土無以生,故用黃 、白朮、甘草者,所以發巨橋之粟,以保赤子於干戈之地也)


柴胡散


治婦人骨蒸勞熱咳嗽,胸膈痰壅,腹脅妨悶,不欲飲食。


柴胡 桑白皮 麥門冬(去心) 赤茯苓(各一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枳殼(去穰麩炒) 百合秦艽 紫菀(洗) 黃芩 赤芍藥 知母 木通(各七錢半)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 甘草(炙,各半兩)


鱉甲(醋炙,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一錢三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此方重在咳嗽痰壅,腹脅妨悶上,故用大黃、半夏,然大黃、半夏為今人所擯,豈古人之不如今人歟?


善用者,當自得之。


嗟乎!


閱古人之方,我於今人之病,深有慨焉)


河車丸


治勞嗽,一切勞瘵虛蒸等疾。


紫河車(一枚,初生男胎者尤良,長流水中蕩洗血淨,入瓷器內,重湯煮極爛,汁入藥) 揀參(一兩)


白茯苓(雪白者,半兩) 干山藥(二兩)


上為細末,入河車汁,加面糊為丸,如桐子大,以少麝香末為衣,每服三五十丸,米飲溫酒鹽湯任下,空心服。嗽甚者,五味子煎湯下。


黃 丸


治婦人骨蒸煩熱,四肢羸瘦,疼痛,口乾心躁,不得眠臥。


黃 麥門冬(去心) 茯神(去木) 北柴胡 生地黃 甘草(各一兩) 酸棗仁(炒) 郁李仁枸杞子 杏仁(去皮尖麩炒黃) 人參(去蘆) 黃芩(各七錢半) 百合 枳殼(去穰麩炒) 赤芍藥知母 秦艽(各半兩) 鱉甲(制,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清粥吞下三十丸,無時。(此方補氣益精,養血安神,清肺熱,解勞熱,寬胸膈為主,而鬱李、杏仁雖能潤燥,然大便滑者不宜)


地黃煎丸


解勞生肌,進食,活血養心。


生地黃汁 杏仁汁 生薑汁 藕汁(各五升) 薄荷汁 鵝梨汁(各一升) 法酒(二升) 沙蜜(四升)


上共合一處,慢火熬成膏,入後藥:北柴胡(三兩) 木香 人參 茯苓 柏子仁(去皮尖,研) 山藥 遠志肉 枳實(麩炒) 白朮(各一兩) 秦艽 苦梗(各二兩) 麝香(半兩,研) 熟地黃(洗焙酒蒸,四兩)


上為細末,以前膏和丸,如桐子大,食後甘草湯下二三十丸。(按骨蒸方中,未有不用柴胡、鱉甲者,而此方以諸汁熬膏,以潤肺除熱消痰為主,然恐滯膈損脾,故又佐以參、朮、山藥、茯苓、麝香之類,以疏啟中氣,而柏子、遠志,又所以養脾之母,而潤心也。如肌膚燥澀,而氣血兩虛者,請嘗試之,何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9:34 , Processed in 2.06248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