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變】 CurriculumChange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課程改變包括在教學或教學情境中所做的任何改變,如:教育哲學、價值、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學生經驗、評量及學習結果等改變,不論其範圍之廣狹、巨細、表面或本質上的、質或數量上的改變,都是屬於課程改變的範圍。
改變的結果可能變好,亦可能變得更不好。
課程改變的過程大致上可畫分為三個階段:初始階段、使用階段、評量階段。
在「初始」階段中的工作重點包括發展、擴散、推廣、計畫及採用,「發展」階段的工作重點包括發明與設計,如建構新課程或修訂課程等。
「擴散」是指訊息的自然擴散,「推廣」則是有計畫將新的訊息引入,使人注意然後促成可能的使用。
「採用」接近使用之意,是指決定持續新課程或課程方向的決定過程。
在整個課程「使用」階段的改變過程中,以往曾發展出兩種觀點:其一為忠實觀,課程實施人員必須一絲不苟地完全依照課程計畫來實施,不能有任何改變,成功的課程改變是指使用者能忠誠地如發展者所希望的方式使用革新方案;
另一則為相互調適觀,課程實施並非單向要求學校完全接受並執行教育計畫,而使用者可以根據改變的狀況調整其實施方式,其改變的過程則較為開放,他們將發展與使用視之為持續的過程。
在「評量」階段中的工作重點包括機構化及評鑑。
「機構化」主要為了解革新或改革納入系統中的情形及其影響後果,係指各課程改變被機構吸收、同化,成為系統一部分的情形。
評鑑的目的則是藉以了解:影響課程改變的因素、課程實施的程度、預期與非預期課程改變的後果。
課程改變的過程並非是一個獨立事件,各階段間也並非是線性的關係,間或有重疊的現象。
而真正的課程改變的過程比上述三個階段更為複雜,但上述三個階段經常被用以分析課程改變。
課程改變費時較長,從事前的設計、觀念的溝通、人員的訓練、執行中的在職進修、執行後的評鑑及回饋,都不是一紙公文、一套文件資料可以竟其功。
課程改變的過程基本上是一種人的過程,由人達成,人的感受與經驗最為重要,情感的成長不亞於技術層面。
然課程改變涉及對知識、原先習慣的威脅,因此抗拒改變並非是反常的行為。
擔負執行工作的教師尤其重要,因此在改變過程中,學校主管或領導者需充分給予教師支持與協助,提供組織成員完善的教材、視聽媒體、教具設備、圖書、錄影帶等及在職進修的機會,包括休假進修、假期進修、參加研習會及參觀訪問等,只要教師關心什麼、需要什麼要盡其所能提供滿足其需求,以增進其關心課程改變的程度,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進而導致積極的課程改變。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