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 Impulsiveness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衝動」常是指未經深思熟慮,發自於本能的行為,如佛洛依德(SigmundFreud)的精神分析論中,本我所激發的行為。
衝動是天生、未經學習的行為,較接近於動物性的一面。
而對於這些衝動的內容為何,則大都從外顯行為來推測,如性的驅力等各種生理上的需求。
在西方哲學中,從柏拉圖(Plato)強調理性的傳統,對衝動及其所衍生的概念,常採負面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其〔靈魂論〕(OntheSoul)中,就將職司營養及感官所衍生的衝動及情緒放在非理性(irrational)部分,與此相對的就是只有人類才有的理性部分。
因此在組合上,就是永遠由理性部分來指導非理性部分。
康德(ImmanuelKant)對天生的衝動採蔑視的態度,認為出自於欲求者,不具有道德價值,一定要受理性的約束。
休姆(D.Hume)及英國的道德情操論者(theSentimentalists)主張,在天生的各種衝動中,也包含道德情操。
當然也有主張調和各種衝動,使符合理智的要求,如杜威(JohnDewey)。
中國哲學中,對人性的探討常以性善、性惡、性無善無惡等假設,來看待包含衝動在內的人性;
而性的善惡,就在於道德情操之有無,孟子的四大善端即指此而言。
可是荀子認為天生的人性無法自動合乎道德規範。
在儒家,無論是主張性善或性惡,都強調禮樂教化的重要性,經由教化而使合乎規範。
若干衝動出於需求,有些需求必須滿足,有些並非必需,要加以壓抑。
教育就是教人抑止不必須的需求,因為那是可有可無的。
道德判斷的自律,都是對這些原始衝動抑止的過程,也就是理性的發揮。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