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4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樂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5:22: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樂記〕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樂記〕為〔禮記〕中之一篇;

 

〔禮記〕是戰國後期到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的匯編,班固認為是七十子以後學者的作品。

 

〔漢書‧藝文志〕著錄〔禮記〕為一百三十一篇;

 

西漢宣帝時,太學博士戴德傳〔禮記〕八十五篇,世稱〔大戴禮記〕,今存三十九篇;

 

德侄聖傳四十九篇,世稱為〔小戴禮記〕,流傳至今,現行〔大學〕、〔中庸〕〔學記〕、〔樂記〕,均各為〔小戴禮記〕中的一篇。

 

〔樂記〕據〔史記正義〕及(隋書‧音樂志),均說是孔子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作;

 

郭沫若在〔青銅時代‧公孫尼子與其音樂理論〕一文中,懷疑少孔子五十三歲的公孫龍,字子石,恐怕就是上述之公孫尼子,但未提出確切的考證。

 

儒家思想中,一向禮樂並稱,因此禮教、樂教均是儒家教育的重要部分。

 

〔禮記‧樂記〕中有不少與〔荀子‧樂論篇〕有雷同之處,由此推論,現存的〔樂記〕除公孫尼子的手筆外,也包括了荀子在內的儒家以及漢儒纂輯的有關樂教的理論。

 

依〔樂記〕的記載,樂是人心感於外物而產生的;

 

人受到外物的刺激,引起了心理活動,用聲音表達出來,便是樂。

 

由於外在的刺激物性質不一,強弱不等,人激發出來的聲音亦不相同。

 

有變化有節奏的聲音,叫做音,按照一定的音調歌唱、演奏,並舉著干(盾牌)、戚(長柄斧)、羽(鳥羽毛)、旄(牛尾)跳舞,則是樂。

 

〔樂記〕中指出:人的哀、樂、喜、怒、敬、愛等感情感於物而後動,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故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樂記〕又載:「樂者,所以象德也」;

 

「觀其舞,如其德」;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

 

「唯樂不可以為偽」。

 

意思是說,音樂是道德的象徵,是人真情的流露,也是人的德性的真實表現;

 

音樂可感化人心,培養人的道德品質,有抒情的作用,也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又〔樂記〕稱:「樂也者,聖人所樂也;

 

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並指陳:「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於樂。」

 

意思是說,樂理與倫理相通,可使人心向善,可用它來移風易俗,使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所以先王設置專門機構來施行樂教。

 

〔樂記〕中更指出:「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意思是說音樂與政治之治亂、人心之振靡都有密切關係。

 

我國古代的音樂涵義甚廣,舉凡樂曲、詩歌、舞蹈等藝術、儀仗、田獵等,都包括在音樂的範圍以內。

 

音樂可培養高尚的道德氣質,可抒發情感,節制情欲,振奮人的精神與意志,陶冶良好的性格,養成講禮貌守紀律的習慣,故音樂的教育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21:3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