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知】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徵知」照字面講是蒐集資料或訊息而得知的意思,此名見於[荀子‧正名篇]中「心有徵知」一句;
集說以為「徵」是「召」的意思,即「心能召萬物而知之。」
荀子的文字是:「心有徵知。
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
緣目而知形可也。
然而徵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
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此所緣而以同異也。」
〔荀子‧天論篇〕中曾說:「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參見「天官」)。
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
是把五官稱做天官,把心稱做天君;
五官各有獨具的功能,但是不能相互代替為用,如眼能視而不能聽,耳能聽而不能視之類,要靠位在中虛,不與外物接觸的心來統治五官的功能,宛如居於中央的統治者一般。
(古代中外一體,在發現大腦神經中樞之前,都以為心是最高的思想和智慧的官能,荀子也不例外。)
〔正名篇〕中的「心有徵知」,即是由五官所接受的感覺材料或訊息,傳到心,才能知道。
文句中「待天官之當簿其類」,俞樾以為「天官」應是「五官」之誤,依樾乎和下文「五官簿之而不知」的「五官」似乎一致;
不過既然〔天論篇〕中把「五官」稱為「天官」,二者在〔荀子〕中本屬一義,也可不視為誤字。
這段話主要的意思是荀子區分了感覺和知識,感覺是五官的功能,知識是心的官能;
每種感官各自有一種功能,心則可以同時匯集來自五方(五官)的訊息而有所知,所知的不只一種,有既能統合,又能區分的作用,所以才能分別同和異(有說),強調了「心知」的作用。
可說是中國先哲中對心理功能明白解釋的第一人,應該是中國心理學的先驅。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