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在我國典籍中,「德」字常常單獨出現,例如〔周易.繫辭下傳.第一章〕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意思是說,天地生成萬物是天地之「德」,而且是「大德」。
「德」字的意義為何?
據〔禮記.樂記〕所說:「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德者,得也。」
「德也者,得於身者也。」
是獲得、得到的意思。
「天德」的觀念還可進而推到「人德」的實踐,例如〔漢黃石公素書.原始章〕說:「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朱熹也說:「德之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
「德者,道理得於吾心之謂。」
另〔張子正蒙.至當〕別說:「得天下之理之謂德。」
陳北溪也說:「德者,己之所獨得,德是行是道而有德於吾心。」
究竟這個所得之德是什麼?
它就是個人在行道過程中,逐漸體會出一種有得於身、有得於心、且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
「德」字相當於英文的virtue,是一種優秀的品性或性格,例如〔禮記.樂記〕說:「德者,性之端也。」
即視「德」為「理性」的端倪;
說明人若能以理性抑制生物性的衝動,善盡為人應盡的義務,久而久之,自然形成個人行事的準繩與修身的依據。
若能不斷以〔大學〕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來自我要求與期許,恆常使德日新,則稱之為「盛德」,亦即〔周易.繫辭上傳.第五章〕所說:「日新之謂盛德」之意。
因此,「德」具有體驗、修得的意味,並涵有內在於心與篤履實踐的用意。
〔周易〕中多處以「君子」來說明「人德」,乃是因為君子是行道有德(得)的人。
相關的記載如下〔坤卦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蒙卦象〕:「君子以果行育德。」
〔小畜卦象〕:「君子以懿文德。」
〔大畜卦象〕:「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蠱卦象〕:「君子以振民育德。」
〔晉卦象〕:「君子以自昭明德。」
〔蹇卦象〕:「君子以反身修德。」
〔漸卦象〕:「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升卦象〕「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坎卦象〕:「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中國很早就注重「德」的培養,例如〔尚書.皋陶謨〕提出「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等九德;
〔尚書.洪範〕則列舉「正直、剛克、柔克」三德;
〔周禮.地官司徒第二〕以六德(知、仁、聖、義、忠、和)與六行(孝、友、睦、婣、任、恤)教化萬民;
〔周禮.地官司徒下〕則指出師氏以三德(至德、敏德、孝德)與三行(孝行、友行、順行)教導王世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們。
孔子教人「志於道,據於德」,也就是據德以行道之意,指出孝、弟、忠、信、仁、義、禮、恕、勇、知、和、恥、恆、篤、慈、敏、慎、剛毅、溫、良、恭、儉、讓、莊、重、矜、寬、惠、貞、直、泰等德。
試以「知、仁、勇」三達德為例說明,所謂「達德」,朱熹說:「謂之達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德之理也。」
意思是說,「知仁勇」三者乃是古今中外亙古不變的道理。
據〔論語.憲問〕所載,孔子曾說:「君子之道三,我無能焉: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意指知使人不惑,仁使人不憂,勇使人不懼,人能不惑、不憂、不懼,則能直身行道,挺身而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如何才能做到三達德呢?
〔中庸.第二十章〕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明確指出好學、力行與知恥是通往三達德之路。
同章又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說明行此三達德的要訣在於「一」,據朱熹所註:「一則誠而已矣。」
意指「誠」的力量乃是行此三達德的主要動力,也就是說,有心修學者,除了在學、行、知三方面努力不懈之外,更要正心誠意、絕不自欺,才能臻此天下古今同德之理,成為行道有德的君子。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