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領導」是指領導者在組織的情境裡,藉著發揮影響力,來糾合成員意志,利用團體智慧,激發並導引成員的心力,從而達成組織目標的歷程。
此定義涵蓋下列五個重要概念:1.領導的情境,是要在團體或組織中才能產生的。
因此,在個人獨處的情境裡,應無領導現象的存在。
2.領導的作用,係在發揮影響力,而影響力不只是來自官方職位之「授予的權威」(vestedauthority),而且更須出自個人聲望的「信賴的權威」(entrustedauthority)。
3.領導的本質,係指領導者藉著影響力來激勵成員,使成員群策群力,共赴事功。
須知一個事業,往往不是靠領導者的單獨力量,而是要靠全體成員的同心協力才能完成。
4.領導的靈魂,係指組織所設定的目標或方向,更具體的說,就是組織所應致力達成的任務。
理想上,這個目標或方向應該能夠反映出領導者和成員所共享的價值、抱負、希望和理想。
5.領導的表象,係指領導者在領導歷程中所表現的種種行為,而此等行為之背後當然有其個人動機與目的。
然而就一個成功的領導者而言,其固然會追求個人需要和目的之滿足,但是其不會因此而忽視了對組織的責任和對成員的奉獻和服務。
從上所述可知,領導的情境,不是在大型組織中進行,就是在小型團體(或單位)中實施。
領導的功能,就大型組織而言,一方面須能維持內部的安定和諧,使系統的運作得以正常進行;
另方面亦須注重倡導的作為,使組織不斷的發展進步,以適應外部周遭環境的變遷。
至於就小型團體的領導功能而言,領導者如能使每一位成員皆能熱心工作,並留心工作的品質,則將有助於組織內部維持功能之達成;
同樣的,領導者如能帶領團體隨時注意有關環境的訊息資料,並適時作成確當的決定,則將有助於組織外部適應功能之實踐。
行政領導理論的歷史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非科學實徵性的研究,論者僅提出若干領導的理念,並無科學實徵考驗;
第二是科學實徵性的研究,論者皆提出概念、構念、命題及假設,再以實際調查所得資料加以驗證。
至於後一階段的發展,則可以進一步分成四個時期:(1)特質研究時期(traitperiod);
約自一九一○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強調領導者的個人屬性;
(2)行為研究時期(behaviorperiod):約從第二次大戰到一九六○年代,強調領導者在職務上的實際作為;
(3)權變研究時期(contingencyperiod):起於一九六○年代,強調領導特質或行為宜配合領導情境,才能發揮領導的效果;
(4)新興研究時期(emergingperiod):起於一九七○年代末期,開始有許多新出現的領導理論,如「領導替代理論」、「魅力領導理論」、「轉型領導理論」等,用於補充、修正或取代「權變領導」的內涵。
行政領導不僅是一門科學,它更是一種藝術。
做為一位領導的藝術家,必須根據個人的直覺和經驗,靈活運用領導原理與原則,才能圓滿達成領導任務。
就此,謝文全曾綜合領導理論各時期的觀點,提出下列領導基本原則供參酌:(1)有目標意識並依行政三聯制來達成目標;
(2)能知人善任;
(3)注意激勵成員的士氣;
(4)在依法行事的基礎上以才德服人;
(5)兼顧組織目標達成及成員需要的滿足;
(6)了解並善用非正式組織;
(7)在尊重人性的基礎上酌情權變;
(8)具有並發揮成功領導者的特質;
(9)善用溝通以協調成員的看法和行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