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消減學習論】 NeedReductionTheoryofLearning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需求消減論是解釋動機理論的一種。
坎農(W.B.Cannon)於一九三九年提出「個體有維持身體內在環境均衡的傾向」,即所謂的均衡作用(homeostasis)。
當身體內最適狀態水準有變動時,體內的感覺器官會察覺到,並促使克服不均衡的組織發生作用。
在均衡作用下,需求(need)是指各種生理的不平衡,或是偏離最適狀態的狀況,例如飢餓、口渴等產生的生理狀態。
驅力(drive)是指因為某些身體或組織需要,如食物、水、氧,或逃避痛苦,而產生的激發狀態。
此種激發狀態會促使有機體表現出行為,以滿足需求。
因此,驅力是指需求造成的心理影響。
在生理獲得平衡後,驅力就降低,激發狀態的活動就停止。
因此稱之為需求消減論,亦稱為驅力消減論(Drive-ReductionTheory)。
郝爾(C.L.Hull)說:「學習發生在且只發生在反應被增強之時」,而增強發生作用也只有在驅力被消減的時候。
換言之,個體之所以發生學習,是因為在反應之後驅力得到消減之故。
可見學習是經由減少驅力而使反應得到增強的歷程。
老鼠做了正確反應之後所以必須給予食物增強,就是因為食物可以使老鼠的飢餓驅力減少,而使刺激與反應之聯結加強。
這種觀點的學習理論稱為需求消減學習論。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