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字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蒙古字學是元代政府為推行蒙古新字所創立的蒙古文地方學校。
蒙古原來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時,一切制度的創制皆須用文字,忽必烈感到蒙古沒有自己的文字實是一種缺陷,於是命國師八思巴創製一種「能譯寫一切文字」的蒙古新字。
當時蒙古征服了很多地區與民族,因此實際上是想用一種通用字來拼寫蒙、漢、藏等各民族的語言。
現代的蒙古文是由維吾爾體的蒙古文演變而來的,不是當時八思巴創造的那套四十一個字母的
拼音:字,又稱「八思巴字」。
忽必烈很喜歡八思巴字,就在至元六年(1269)正式頒布,稱為蒙古新字,次年改稱蒙古國字;
並規定凡有璽書頒降時,蒙古新字與各地區原來通用的文字並用。
至元十八年(1281)及至元二十一年再頒詔命,規定省部臺院以及各地大小衙門所進表章和其他文書,必須使用蒙古國字。
在頒行蒙古新字的同一年(至元六年),即由中書省定下學制,在各路府州縣設立蒙古字學,用來教導並推廣蒙古新字。
過了兩年,又在中央設立蒙古國子學,教材皆以蒙古新字譯寫的[通鑑節要]為主。
蒙古字學的學生來自於諸路、府官子弟,而民間子弟有願入學者,可免除本身雜役,以鼓勵民間學習蒙古新字。
又規定在路府州蒙古字學的教授,其品級比儒學教授稍高,以示重視。
成宗元貞元年(1295)命有司割地(類似學田的作法),供給諸路生員餼廩。
蒙古字學的生員學成後,可與中央級的蒙古國子學生員一起參加翰林考試,以充任學官或譯史(譯吏)。
由於蒙古新字本身仍有缺陷,難學難用,所以沒有普遍在民間流行開來;
元朝滅亡後,新字漸不通用,蒙古字學也不復存在。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