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達】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聞達語出〔論語‧顏淵篇〕。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
』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
』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曰:『是聞也,非達也。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張問的雖然是「達」,但孔子知道子張所問的並不是真正的「達」,所以反問子張他所說的「達」是什麼意思。
子張回答的果然是與「達」不同意義的「聞」,子張重視的是外在的名聲,但孔子則明白地指出外在的名聲並不是真正的「達」,因為真正的「達」是要以內在的德行為本,先重視個人內在的生命本質,而後才能無處不達。
至於「聞」則是注重外在的表象,以博取眾人的歡心,雖然也能建立名聲,而實際的行為卻與外表相反,是由虛偽而致的名,這樣的聞並不是達。
達與聞的最大差別,就在於誠偽之別。
兩者的結果雖然看來類似,但其間的境界實有高下之別。
對學者來說,為學的目的不在求名,否則所學必不務實且易流於媚俗近利。
宋儒程子說:學者最好務實,不要好虛名,有意求名,便已失去學者的大本,還能學到什麼呢?
為名而學,是做偽。
也就是說,在出發點上已經錯了。
求名和求利二者雖有清濁之分,但都同樣出自「利心」,不是學者所應該有的。
孔子看出子張為學之病在不務實,故曉之以「聞達之辨」。
可見真正求達而不求聞的人,才是聖學的真正入門者。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