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精神科學教育學】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3:24: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精神科學教育學

 

GeisteswissenschaftlichePädagogik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精神科學教育學是一九二○年代興起於德國的一股教育思潮,在一九四○到一九六○年代間特別盛行。

 

其思想的重點是認為只有生命目的可以決定教育目的,生命是統合理性、感情、意志、慾望的統一體,不能分割,因此特別重視健全人格教育。

 

由於人的生命必然聯結到一個特定的歷史時間和空間,須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研究利用教育過程以實現人類本身的意義與價值之道,進而促進文化的發展。

 

因為強調歷史性、意義和價值,主張運用詮釋學(hermeneutics)方法做教育研究,教育理論的建構也應該是實踐性理論。

 

這股思潮的先驅是狄爾泰(W.Dilthey,1833~1911),受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和史萊爾瑪赫(F.D.E.Schleiermacher,1768~1834)的影響,想用詮釋學來奠定精神科學的方法論基礎,認為對自然可以用因果說明,對生命或精神則必須做意義的理解。

 

教育學是一門精神科學,必須用詮釋學來對教育作整體性的了解。

 

此後這種主張形成狄爾泰學派(DiltheySchule),重要的學者有諾爾(H.Nohl,1879~1960)、弗里森-柯勒(M.Frischen-Köhler,1878~1924)、魏尼格(E.Weniger,1894~1961)、弗利特納(W.Flitner)等人。

 

狄爾泰的學生斯普朗格(Ed.Spranger,1882~1963)受新康德學派(Neo-Kantianism),特別是李克特(H.Rickert,1863~1936)價值哲學和文化哲學的影響,發展出價值教育學和文化教育學,以為教育是一種發展受教者接受價值、發展價值,進而開創文化的過程。

 

李特(Th.Litt,1880~1962)和德播拉夫(J.Derbolav)則用黑格爾(G.W.F.Hegel,1770~1831)的辯證法來解釋教育過程。

 

和德國傳統規範教育學(normativePädagogik)不同,不似規範教育學之想超越時空的規範和價值來引出教育目的,也不贊成赫爾巴特(J.F.Herbart,1776~1841)派之以倫理學來決定教育目的。

 

精神科學教育學最近有兩股重要的勢力:一股和存在哲學(Existenzphilosophie)結合,以為教育學基本上是人類存在的分析學(daseinsanalytik),整個教育過程是人類顯示其自身存在意義的過程,主要代表人物為布爾諾(O.F.Bollnow,1903~1991);

 

另一股則融合了詮釋學與經驗研究以及意識型態批判,而發展出批判建構的教育理論(kritisch-konstrutiveBildungstheorie),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促使每一個人在其所生活的有組織的民主社會中,能夠對自己和參與公共事務做決定,因而沒有永恆不變的理想人格與理想社會,所有的教育目的和原則都是歷史的產物,而在政治與教育過程中加以實現與完成,克拉夫基(W.Klafki)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21:14 , Processed in 0.10937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