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數】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稱(ㄔㄣˋ)數」指相稱合宜的道理和數術;
語見〔苟子‧富國篇]「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德必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
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
量地而立國,計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勝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時蔻餘,謂之稱數。」
荀子描寫明主本諸王道,以禮義法度治天下時,人人各因其才德,得其祿位。
長幼尊卑,貴賤親疏,皆各有其相稱的禮節,稱其身分地位,如天子朝服以朱色為質,諸侯以玄色為質,均戴高冕,大夫則戴低冕,士人則戴皮帽。
居官位者必有相稱的品德,俸祿的給發必有相稱的官位。
士人以上的貴族必受禮樂的節制,庶人百姓則受律法制裁。
測量土地大小以立國,計算地力以養民,衡量人民的能力分派勞役,要使人民能勝任勞役,使勞役產生的利益足以福利人民,使人民日常用度衣食收支相抵,年年積蓄有餘,就是相稱合宜的道理。
根據荀子學說,依照禮法使適當的人得到適當的職位,使其才能有所用,可說是治道的根本,而這即是「稱數」的道理,荀子也稱之為「禮法之大分」(分,及本也),如〔王霸篇〕中說:「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聖王之道也,儒之所謹守也。
傳曰: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
則天子共己而已!
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辨即治也),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禮法之大分也。」
也就是說聖王儒者根據才德能力任命官守,使士農工商、百工技藝各得其所,各守其分。
內外一致,言行如一,如此天下均平大治,天子只需恭己無為。
這就是所有王者共循之道,也是禮法的根本。
「稱數」與「禮法大分」中所言尚賢使能的道理,是荀子禮治思想的衍生發揮。
「禮」原是規範個人行為舉止的法則,進而成為規範人群秩序和分工合作的準繩,則「尚賢使能」或「論德使能」,為治道禮法的根本,是荀子一貫「德治」或「功績政治」(meritocracy)的主張。
(參見「王道、「治辨之極」)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