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學堂】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福建船政學堂創設於同治五年(1866),係亦由於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刺激。
初為時任閩浙總督之左宗棠奏准籌建福建船廠於福州馬尾,並設隨廠學堂,即船政學堂;
隨後清廷以西北回亂日形嚴重,詔左宗棠移督陝甘,故福州船政大計遂委由沈葆楨接任。
對於船政的經營,沈葆楨認為「船廠根本在於學堂」,「海防根本首在育才」,故於學堂之辦理特為重視。
船政學堂性質著重於實業、軍事人才之培育,而以建立中國新水師的目標自許;
由於船廠兼設學堂,依教學相長之原則實施,故一方面重視基礎科學,另方面則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
在規制上,主要畫分前、後二學堂。
前學堂即法國學堂,教習法國語文與造船之學,又稱「製造學堂」;
後學堂即英國學堂,教習英國語文與駕船管輪之學,又稱「駕駛管輪學堂」。
肄業學生由甄試錄取,各省均可報考,惟因一般仕宦之家醉心科舉,故應考者多屬家境清寒者,且率為福建各地子弟。
入學學生由學堂供飯食,每月給銀四兩,學業有進境者另有獎勵,待遇相當優厚。
學堂極盛時學生總數達三百餘人,規模為當時各新式學校之冠。
至於師資,初期多委由法國海軍軍官日意格(ProsperGiguel)、阿奇貝(Neveved'Aiguebelle)二人延聘英、法教師充任。
後期則漸有學堂畢業生在校任教。
課程方面,有所謂「常課」的設計。
前學堂常課概為法文、數學、物理、化學;
優等生學習製造、算法,文理稍次者則專習繪圖。
後學堂常課概為英文、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航海術、地理學等。
此外,二學堂生尚須讀〔聖諭廣訓〕和〔孝經〕,並兼習論策,以明義理。
由於兼重理論與實務,且各學進度不一,故肄業年限不定;
而卒業後,製造學堂學生須在造船廠工作實習,而駕駛管輪學堂學生即登船放洋實習,其巡歷範圍北到河北、山東,南及今菲律賓和新加坡。
為了使成績優異者能精益求精,故又遴派分赴英、法留學;
光緒三年(1877)首批學生出國,八年及十年又百兩批。
福建船廠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停辦造船業務,但學堂仍續辦理;
民國二年(1913)後學堂改為海軍學校,前學堂改為製造學校,而於十五年併入海軍學校。
綜觀船政學堂自創辦以來,為近代中國培育許多人才,其中尤以嚴復最為有名;
另光緒二十年中日海戰期間,壯烈殉國的海軍將校中,如鄧世昌、劉步蟾等人,均為船政學堂學生。
學堂之規制與成效,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