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0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實踐理性與理論理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2:5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實踐理性與理論理性

 

Practicalvs.TheoreticalReason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是指理性能力在道德實踐與科學認知兩個方面之不同運用。

 

康德(ImmanuelKant)認為,實踐理性與理論理性並非對立或二分,而是理性能力的不同運用。

 

就理論理性方面而言,所注重的是「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

 

康德一方面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特別重視人類理性在歷史演進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受牛頓(I.Newton)物理學的影響,認為只有普遍有效性的命題,才能稱為知識,亦即知識的存在不會受任何偶然因素的影響而變動。

 

為了尋求「普效性知識如何可能?」

 

的基礎,康德由對象的思惟轉而對認知主體進行剖析。

 

他認為只有認知主體對認知對象進行建構時,混沌的經驗才能產生意義,此時知識方得以產生。

 

故康德提出感性及知性作為認知可能性的條件:人類在面對經驗界時,屬於感性方面的時間、空間的認知形式,即將這些經驗對象加以整理,而形成概念;

 

而知性以十二範疇對概念加以分類。

 

再經理性的統整而形成認知的內容。

 

故在認知方面,理性居於最高統攝的地位;

 

而在道德實踐方面,理性則具有主導道德主體行動的地位。

 

當行動是由主體的理性作為根據時,行動必然由於此時理性是在不受主體感性欲望影響下作用的,故出現的行動即是一項善的行動。

 

這行動是所有理性者欲彰顯自身為道德主體時,必然能夠表現的。

 

故就道德方面而言,康德亦將人類理性的作用,作為「道德實踐如何可能?」

 

的答案。

 

但理論理性只有在感性經驗提供內容才能產生知識,實踐理性則只有在不受感性欲望制約時,才有成就德行之可能。

 

康德對理性的區分顯示其教育觀,認為認知及道德教育應該並重。

 

在一般認知領域中表現優異或博學多聞者,未必處處最能展現善行。

 

即使是無知識的匹夫村婦,由於具有的理性能力,亦有展現道德行為的可能性。

 

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應當注意到認知與德行的教育,如此才能造就術德兼備的對象。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9 03:25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