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者效應】 ExperimenterEffects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所謂「實驗者效應」是指在社會及行為科學的研究中,由於研究者本身的特性,因而有意或無意地造成實驗結果的偏差。
研究者本身的特性,是指如個人期望、自我價值或性別等因素,這些特性可能在實驗研究中顯現出來,影響實驗研究的結果。
此種實驗者效應在研究的各個歷程中均可能出現。
例如在蒐集資料時,實驗者對受試的觀察可能傾向於自己所希望看到的行為,對於與自己想法不一致的行為可能忽視或未能察覺到;
在資料處理的過程中,實驗者也可能使用不當的統計方法或做錯誤的推論,這些都是屬於實驗者效應。
最常為研究者所討論的實驗者效應是「霍桑效應」(HorthorneEffect),是指受試者知覺到自己正在被觀察,因而產生不自然的反應。
霍桑效應的起源是在一九三九年美國霍桑地區的一家工廠中,研究目的在找出提高員工效率的工作環境。
因此實驗者操弄的變項是照明度、溫度、休息次數及工作時數等,結果發現:即使是工作環境變得比原來差,員工的工作效率仍有提高的現象。
經過調查分析,造成工作效率提高的原因是因為員工被選為研究對象後有一種受重視的感覺,因此努力工作,造成生產力的上升。
另一方面,由於研究者的期望對受試者形成一種暗示,而造成實驗結果的偏差,也是屬實驗者效應。
如「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即是由實驗者告訴參與實驗的教師,某些實際是隨機抽取的普通學生是「大器晚成的學生」;
經過一年的教學後,這些學生果然有較優異的成績。
這種「自我應驗預言」經常發生在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情境中。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