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2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德的主觀主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3 02:05: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道德的主觀主義

 

MoralSubjectivism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從事判斷時應有一個衡量的規準;

 

道德判斷的衡量規準為何,歷來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

 

認為此判斷規準是因人而異,由個人來加以決定的,稱為道德的主觀主義;

 

認為規準是普遍一致,不因個人因素而不同的,稱為道德的客觀主義。

 

持主觀論的,如快樂主義的阿銳斯弟帕士(Aristippus,435~350B.C.)、伊比鳩魯(Epicurus,341~270B.C.)、近代的霍布斯(T.Hobbes),情緒論的司帝文生(C.L.Stevenson)、艾爾(A.J.Ayer)等皆是。

 

希臘時代的智者普羅泰格拉斯(Protagoras)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

 

他認為沒有普遍客觀的真理,有的只是相對於人的主觀知識。

 

阿銳斯弟帕士的道德觀點便受這種看法的影響;

 

他主張感受是善惡的標準,而人的感受中,快樂是人所追求的,痛苦是人所避免的,所以,快樂是善,痛苦是惡。

 

但人只能知道自己快不快樂,無法知道別人快不快樂,所以個人主觀感受的快樂與否,自然是道德判斷的準繩。

 

阿銳斯弟帕士的學說,可以說是西方倫理學上第一個主觀論觀點。

 

伊比鳩魯和阿氏一樣,也主張以個人的快樂,作為善惡的標準,他認為人即使有時候要對他人仁慈,使他人快樂,但都只是一種工具或手段,其最後的目的仍在獲得自己的快樂。

 

霍布斯也持主觀論。

 

他認為人同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一樣,沒有所謂的自由意志,有的只是愛欲憎恨等自然傾向。

 

人所愛的對象,便是善;

 

人所恨的對象,便是惡;

 

倘若既不為人所受,也不為人所恨,則無價值可言。

 

善惡既然由愛欲、憎恨等自然傾向所決定,而每個人的自然傾向又多少有些不同。

 

如我所愛欲的,可能是別人所憎恨的;

 

或今天我所愛欲的,也許是明天我所憎恨的。

 

於是,沒有絕對普遍或恆常的善惡標準,道德是依個人的特殊情況來判斷的。

 

後設倫理學中的情緒論也是一種主觀主義;

 

他們主張,道德判斷語句根本沒有認知意義,而只有情緒意義。

 

道德是無法認知的,只不過是個人情緒、態度、傾向的一種表達。

 

司帝文生認為道德語句的目的不在描述某種客觀的事實,而僅是情緒性地表達了個人對某件道德事實的態度。

 

當我說偷竊是惡的,而你說偷竊是善的,則兩人的差異只是態度上的不同而已。

 

善惡既然決定於個人對某事的態度,每個人的態度又不會相同,那麼道德的判斷自然是主觀的。

 

艾爾持類似的看法;

 

他認為道德語句既不是分析語句也不是綜合語句,因此既不符合邏輯,也無從藉經驗加以檢驗,純粹只是表達了個人的情緒。

 

道德的主觀主義以個人所認定的快樂,或個人的情緒作為道德判斷的規準,因而導致道德相對論的看法。

 

道德既是主觀的,當然就因人而異,很難再有一致的標準。

 

這種觀點雖足以說明許多道德分歧的現象,然而,你有你的道德,我有我的道德,即使大家都認為這是惡的,只要你認為它是善的,那麼它就是善的,如此一來,道德豈不是失去其規範性了?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6 00:45 , Processed in 0.34665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